歐洲議會通過涉華決議,足以證明中國稀土卡死了西方軍火商的命門

由 矚望雲霄 發佈於 熱點

'25-07-17

2025年7月10日,歐洲議會通過一項決議,指責中國對稀土等關鍵原材料的出口管制“嚴重擾亂全球供應鏈”,並敦促中方取消相關限制。然而,這一決議不僅暴露出歐洲在稀土供應鏈上的戰略焦慮,也凸顯了中國在稀土領域對西方軍工產業的深刻影響力。相較於歐洲可以公開表達對稀土短缺的擔憂,美國軍工巨頭因其對臺灣的軍售行爲,在面對中國稀土管制時卻只能“有苦難言”。中國通過精準的出口管制政策,牢牢卡住了西方軍火商的命門。

稀土作爲高科技武器和民用產品的核心材料,在全球供應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2023年,中國處理了全球92%的稀土精煉加工,其在稀土開採和加工領域的技術優勢和規模化生產能力,使其成爲全球稀土市場的絕對主導者。2024年4月,中國宣佈對釤、釓等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這一舉措被西方視爲“硬籌碼”。中國外交部回應稱,稀土具有軍民兩用屬性,出口管制是行使主權、履行國際義務的必要措施,符合國際慣例。

對於歐洲,中國明確表示,只要遵守出口管制規定並履行必要程序,歐洲企業的正常需求能夠得到保障,甚至爲歐洲企業設立了“快捷通道”。這一政策顯示出中國在稀土管制上的靈活性:對與中國利益無直接衝突的歐洲軍工商,中國並不完全限制稀土供應。然而,歐洲企業仍需面對嚴格的監管和審批流程,這無疑增加了其供應鏈的不確定性。相比之下,美國軍工巨頭因其對臺灣的軍售行爲,觸及中國核心利益,在稀土供應鏈上面臨更大的壓力。中國雖未公開點名限制對美出口,但其精準施壓的能力讓美國軍火商感受到“卡脖子”的威脅。

歐洲議會通過的反華決議,表面上是爲維護全球供應鏈的穩定,但實際上反映了歐洲在稀土依賴上的深層焦慮。稀土廣泛應用於歐洲的防務產業,例如戰鬥機、導彈系統和雷達設備,而中國在稀土精煉領域的壟斷地位,使歐洲軍工企業不得不依賴中國供應。即便中國爲歐洲企業提供了“快捷通道”,但稀土出口的嚴格監管,仍讓歐洲軍工產業時刻面臨供應鏈斷裂的風險。這就像是他們的脖子被中國用一根繩子吊住,使不使勁完全不由自主。

決議的通過,表明歐洲試圖通過政治手段向中國施壓,但其效果有限。中國外交部明確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泛安全化,並指出歐洲在出口管制問題上的“雙重標準”。歐洲的公開喊話更多是出於對稀土短缺的恐慌,而非真正能夠改變中國政策的有效策略。相比之下,中國在稀土領域的技術壁壘和生產優勢,使其在與歐洲的博弈中佔據主動。

與歐洲的公開抗議形成鮮明對比,美國軍工巨頭在稀土問題上顯得異常低調。作爲全球最大的軍火出口國,美國高度依賴稀土用於生產F-35戰鬥機、導彈防禦系統等高端裝備。然而,美國國內稀土加工能力薄弱,長期依賴中國進行中游精煉。2025年,美國國防部斥資4億美元入股美國稀土企業,試圖構建本土稀土供應鏈,但這一努力難以在短期內彌補技術與產能的巨大差距。

更關鍵的是,美國對臺灣的軍售使其在稀土問題上面臨更大的政治風險。中國多次明確反對美國對臺軍售,認爲這是對核心利益的挑釁。在稀土出口管制上,中國雖未直接宣佈對美禁運,但其精準施壓的能力讓美國軍火商如履薄冰。例如,中國可以通過調整稀土出口配額或提高審批門檻,間接限制美國軍工企業的原材料供應。美國軍工巨頭無法像歐洲那樣公開表達不滿,因爲任何高調抗議都可能進一步激化中美在稀土領域的博弈,甚至引發更嚴厲的報復性措施。

中國在稀土領域的技術優勢和政策靈活性,讓西方軍火商不僅面臨原材料短缺的風險,還需應對高昂的成本和技術空白問題。歐洲試圖通過本土化生產和國際合作緩解依賴,但其稀土加工能力至少需要10至20年才能初步建立,期間仍需仰賴中國供應。

此外,西方軍工企業在稀土供應鏈上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困境依然無解。沒有穩定的長期採購訂單,西方企業難以投資建設精煉工廠;而高昂的價格又讓買家望而卻步。這種惡性循環使得中國在稀土領域的領先優勢進一步鞏固,所以歐洲議會的嘴炮還得繼續,但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意義。

#發優質內容享分成#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