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發佈,謝絕轉載】

就在2025年11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剛剛發佈了2026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其中最讓人興奮的,當屬春節放假安排:2月15日(農曆臘月二十八)到23日(農曆正月初七)連休9天。

調休的時間是2月14日、28日這兩個週六。
這個“史上最長”的春節假期一公佈,不少人立馬明白:這明擺着是盼大家多出門、多花錢,給消費添把火啊!
和往年春節對比,這9天的威力真不小。
咱們可以結合往年實打實的數據、各地的政策動向,還有市場的規律,來預測一下2026的春節消費。
先說說旅遊市場,預計會妥妥地迎來“人次和花費一起漲”。
2025年春節,總共有5.01億人次出遊、花了6770.02億元。
再看近年春節的數據,人次年均漲5.9%、花費年均漲7.0%,增速一直很穩。
關鍵是,2026年又多了1天假,大家就能安排長線遊、深度遊了,不用那麼着急趕時間。
這麼一算,預計2026年春節出遊人次能超過5.3億,旅遊總花費怕是要突破7200億元。
各地也沒閒着,早就在提前張羅春節佈局。
比如廣東肇慶,已經在琢磨着圍繞民俗文化、特色農產品培育消費品牌,還準備推出“消費地圖”、幫大家找到好去處。
這些巧心思的活動,都能直接帶動旅遊消費的升溫。
如果橫向對比2025年十一假期,春節的“花錢力度”預計會更猛。
2025年十一共有8天假,出遊8.88億人次。
看着人次多,但是人均消費同比卻降了13%。
春節可不一樣,大家會更捨得在體驗上花錢。
而且十一期間,各地積攢了用“票根換優惠”活動帶動商圈消費增長的經驗,春節期間全國大概率都會效仿,用文旅消費聯動餐飲、零售,人均花費自然就會蹭蹭往上走。
商品消費裏,有兩個品類肯定要爆火。
一個是家電數碼產品。
2025年,春節家電銷售額同比飆漲了166.4%。
國家“以舊換新”政策會一直髮力,預計2026年春節,電視機、手機這兩類產品銷售額能再漲100%以上。
另一個是品質年貨。
現在,國潮消費越來越火,像帶唐韻插畫的糖盒、非遺美食這類文創年貨,年輕人都特別青睞。
預計高端禮盒的銷量增速能超過30%,糧油食品這些剛需消費,也會有20%左右的增長。
服務消費的爆發,會比實物消費更搶眼。
2026年春節,預計旅遊相關服務收入能漲40%,尤其是公園、景區觀光的收入可能會翻倍。
2025年春節,休閒觀光活動收入就漲了81.9%。
而且,各地都在大搞新場景,雲南的夜演市集、浙江的“空中+地面”文旅聯動,這些新鮮玩法,到春節期間只會更多,大家有的玩,自然就願意花錢。
文化消費也不能忽視。
2025年春節,文藝表演服務收入上漲了83.9%。
照這個趨勢,2026年春節看演出、逛博物館的收入預計能漲70%以上。
健身消費也會很有看點。
參考往年春節的增長勢頭,2026年春節,健身消費增速能維持在200%以上,因爲越來越多人願意趁着長假給身體“充電”。
還有兩個細節數據,特別能反映消費熱度。
一是快遞。
2025年春節,快遞攬投量達到19億件,投遞增速26.7%。
現在,“春節不打烊”早就成了常態,網上買年貨、送禮物也越來越普便。
2026年春節,快遞總量預計能超22億件。
二是支付。
線上支付方面,2025年春節前7天交易金額就達到了8.52萬億元。預計2026年同期會突破9.9萬億元,同比增長16%左右。
其實這波消費熱,說穿了就是三重因素湊到了一起。
9天長假給了大家充足的消費時間,不用像往年那樣趕行程;
各地的消費券、文旅IP打造等政策精準發力,相當於給消費加了“催化劑”;
再加上現在消費者越來越看重品質和體驗,願意爲好產品、好服務買單。
這三者一疊加,2026年的春節消費,想不火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