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扇耳光大賽意義在哪?不是所有的流量都該追捧

由 紅星評論 發佈於 熱點

'25-11-04

日前,中國選手趙鴻剛參加世界扇耳光大賽,最終敗給對手阿曼塔耶夫。據報道,比賽視頻顯示,當地時間10月31日,趙鴻剛在第三回合被對手KO痛苦倒地,臉色慘白。比賽中,他眉角受傷需縫針,眼睛淤青。賽後,趙鴻剛表示,沒有腦震盪。

“隔着屏幕都感覺疼”,一些看到比賽的網友如此感慨。誠然,從“顴骨有點骨裂”“眼眶縫了5針”等表述,可以想象這種比賽的強度之高、“殺傷力”之大,選手遭受的痛苦之巨。

專業醫生表示,巨大掌力的衝擊可能撕裂大腦表面的血管,導致顱內出血,甚至死亡。這項“運動”還有可能造成彌散性軸索損傷,“通常會導致持續性的植物狀態或嚴重的殘疾”。簡而言之,參加此類比賽,後果很嚴重,一旦遭遇創傷,不死也會留下嚴重後遺症。

那麼就該探討這種比賽的意義何在。2019年曾有媒體報道,俄羅斯舉辦扇耳光大賽,規則是:兩名選手站在一張桌子兩側,輪流出掌扇對方耳光,被扇者不得躲閃或防衛,被擊倒就算輸;每名選手可以出掌三次,如果沒有人倒下,裁判會依據選手出掌力量和技巧判勝負。

應該說,比賽往往要分出高低,決出勝負。但像這種比賽,既缺乏力與美,也不見直抵人心的感人畫面,無論輸贏都無甚意義。而且,無論扇傷對手還是被對手扇傷,都讓人看得心驚肉跳,即便比賽結束仍心有餘悸,這樣的比賽到底有何存在價值?

當然,這種比賽發軔於國外,也興盛於國外,無需我們置喙。但要看到,因參賽選手有中國人,這種比賽難免會受到關注。如果一些平臺和機構眼饞於其高關注度而追捧流量,無疑欠妥。究其原因,這類比賽儘管有規則,但與正常的競技運動不是一碼事,與傳統的體育精神更是挨不上邊。與其認爲它是硬核競技,不如說是暴力娛樂,甚至是帶有病態的暴力遊戲。這種一味展示誰更抗打,而不關心選手身體健康的比賽,並不值得推崇。

最關鍵的是,這種比賽帶來的惡果顯而易見,它激發的不是人性之美,而是人性之惡。如果視其爲流量密碼,看中其高點擊率、評論和轉發量,並將其轉化爲廣告收入、品牌贊助與轉播權費用,無疑令人難以接受。

對於平臺來說,可以追求潑天流量,但不能只要流量不要底線,再驚人的流量“價值”,都不能凌駕於生命和健康之上。爲此,平臺對這類“暴力奇觀”應進行限流,而不是引流。對於網友來說,也要用理性選擇爲健康內容“投票”,不應出於獵奇心理而關注此類比賽。如果爲之搖旗吶喊,則可能淪爲流量工具,不僅可能助長病態比賽興起,還可能在無意中成爲悲劇的幫兇。

說到底,在文明的尺度上,有些底線不應被突破,有些傷害不應被娛樂化。無論如何,尊重生命,這是文明的共識;反對暴力,這是社會的準則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秦川

編輯 汪垠濤

審覈 王光東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