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聊天時,她吐槽起了自己的女兒。
說前段時間,女兒參加了作文競賽,榮獲第三名的好成績。
回家後她本着鼓勵的宗旨,就給孩子說了一句“你真棒”。
誰成想,孩子不但不領情,反而沒好氣的反問道:“哪裏棒了”?
不善言辭的她,正在冥思苦想該怎麼表達的時候,孩子不耐煩的扔下一句:“不會誇,就別硬誇了,反反覆覆就這一句”。
看着女兒的背影,她心裏五味雜陳。
明明是誇獎之詞,怎麼還惹的女兒這麼大的怨氣呢?
或許,不單單是朋友自己,可能就連我們這些旁觀者,都覺得孩子多少有些叛逆和胡攪蠻纏。
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在育兒過程中,誇獎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許多家長習慣性的用“你真棒”、“你真聰明”這樣的泛泛之詞來表揚孩子。
殊不知,這樣的誇獎方式可能會適得其反。
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
不當的表揚方式,可能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導致他們害怕挑戰,甚至容易引發他們的排斥與反抗。
就像朋友誇獎女兒“你真棒”,看起來是正面表達。
可實際上,她完全沒有想過這個成績,孩子是否滿意,也不清楚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更重要的是,這種籠統的表達,根本沒有實際的內容去填充,往往只會給孩子一種“敷衍了事”的嫌疑。
那麼作爲家長,該如何誇獎孩子呢?
接下來就給大家分享3個經過驗證的“誇獎通用公式”,背下來、經常用,孩子自信又有出息。

01.描述性誇獎公式:具體行爲+積極影響
舉個例子,比如孩子畫了一幅漂亮的畫,可千萬別說“這幅畫畫的真棒”。
正確回應可以是:我看到你用了很多顏色,還把天空畫成紫色,這種創意別出心裁,很有特色,讓整幅畫看起來特別生動。
這就是描述性的誇獎方式:具體行爲+積極影響。
這個公式的核心是避免了空洞的評價,而是具體描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當孩子感受到家長真正關注了他們的細節和努力時,這種認可才更有力量與意義。
除此之外,生活中的一些瑣事,也能套用這個公式。
比如,孩子整理了書包,我們可以說:
你今天自己整理了書包,把書本按順序放好,這樣明天找起來會方便很多。
久而久之,在這種表揚方式下,既能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爲是正向的、值得肯定的,也讓他們學會關注過程,而並非只是結果。
慢慢地,對孩子的未來成長與發展,也會提供多重助力,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優秀。

02.成長型誇獎公式:強調努力+指出進步
先舉個小例子,比如孩子在數學上頗有天賦。
我們就別用“你真是個數學天才”這樣空洞的話來矇混過關了。
正確示範應該是:
我注意到你這周每天都在練習口算,現在做題又快又準,你的堅持有了回報,真好。
這種強調努力+指出回報的誇獎方式,能夠培養孩子的“成長性思維”,讓他們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提升。
並且在這種誇獎模式下,孩子更願意去嘗試和探索,從而大大提升自己學習或生活的一些自我驅動力。
反之,如果用“真聰明”這樣的詞彙來形容的話,孩子往往會給自己種“心錨”。
比如孩子會想,大家都說我聰明,我不能展現出自己“笨拙”的一面。
久而久之,孩子的問題通常會被他們習慣性遮蓋,讓家長的瞭解停留於表面。
並且一旦孩子遭遇挫折和失敗,很容易遭遇自信心崩塌的局面。
正如斯坦福大學迪維克教授的研究表明:
誇獎孩子的天賦或能力,若是單純用“你真聰明”這樣的表達,反而會讓他們害怕挑戰。
而成長型的誇獎方式,卻能讓孩子明白,困難不可能,進步源於持續的努力。

03.賦能型誇獎公式:認可品質+未來展望
舉個例子,比如孩子這次考試成績不錯,同樣也別用“你真棒”這樣的泛泛之詞。
正確示範應該是:
你考前制定了複習計劃,並嚴格執行,這種自律的態度會讓你以後面對任何挑戰,都更有信心。
這個公式的妙處在於把當下的行爲與未來的可能性聯繫起來,幫助孩子看到自己內在的優秀品質如何影響長遠發展。
比如孩子是個好的傾聽者,我們可以誇他說:
你能在大家意見不同時耐心傾聽,這種尊重他人的品質,會讓你交到更多朋友。
其實,這種誇獎,大家可以理解爲“貼標籤”,或者是父母對孩子的“正向PUA”。
簡單來說,當我們越是這樣給孩子去“賦能”的時候,孩子越會變成我們“口中”的樣子。
並且,這種誇獎,不僅肯定了當下,還給孩子植入了積極的自我認知,幫助他們建立身份認同,提升價值感。

說到這裏,可能不少家長剛開始還會覺得這樣誇孩子,有些不自然。
其實呢,大家可以慢慢把這種“表達”,融匯在生活當中。
從每天刻意挑選一兩個具體場景,來應用這些誇獎方式開始,到最後漸漸形成表達習慣,使其成爲日常溝通的一部分。
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就不會那麼生澀了。
畢竟,作爲家長,我們其實都該明白:
有效的誇獎就像是一面鏡子,不是爲了去改變孩子,而是幫助他們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的閃光點。
當孩子能夠從家長的反饋中建立起紮實的自信和積極的自我認知時,他們自然會朝着“有出息”的方向成長。
就像有人說的那樣:
養育之道,在於既要做孩子的燈塔,指引方向。
也要做孩子的鏡子,照見本真。
而恰當的誇獎,正是這鏡中之光,既能溫暖當下,又能照亮孩子的遠方。
大家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