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富養”悄然流行:主體不再是孩子,反而能讓家庭越來越興旺

由 奶豆爸爸聊育兒 發佈於 親子

'25-05-10

深夜,看到朋友發的一條朋友圈,瞬間笑噴了。

內容很有趣:

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窮養兒子窮養女,富養老婆長福氣。

配圖是給朋友給妻子洗腳的畫面。

想起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影視演員陳小春被問及怕老婆嗎?

他的回答是:怕老婆會發達的。

再聯想到自己平日裏對媳婦的言聽計從,不由得捧腹不已。

據說,這是不少新一代夫妻正在流行的家庭模式。

也是讓一個家庭越過越興旺的“祕訣”所在。

到底咋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

01.“新型富養”悄然流行

曾幾何時,“富養女兒”的觀念風靡一時、甚囂塵上。

而如今,一種更爲深刻的新型富養方式卻正在不少家庭裏悄然流行。

簡單來說,就是將之前富養的“主體”從孩子,變更爲媽媽。

你以爲只是動動嘴皮、開開玩笑?

不,有不少家庭已經開始深入貫徹這一家庭發展方針。

並且已經運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五一假期她想跟老公去旅遊,過二人世界,可4歲的兒子該咋辦?

想了又想,一不做二不休,扔到了託班裏。

本來她還有些內疚,覺得孩子太小,這麼做太不負責了。

可轉念一想:孩子以後玩的日子在後頭呢,他也不會帶着自己啊。

像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

我們小區的一位鄰居,他媳婦嘴很饞,隔三差五就想喫頓好的。

於是,經常能看見,兩口子把孩子扔在小區裏玩,自己跑去瀟灑的場景。

要是孩子問起,就簡單粗暴的回覆說“大人的事兒,小孩少摻和”。

除此之外,在網上我還看到過一位媽媽。

發帖說送孩子去學校,結果孩子想喫豬蹄,她沒買。

等到孩子進了校門,她一次給自己買了兩個,喫的賊啦香。

她說:我還能喫幾年呢,孩子的日子還在後頭呢,想喫什麼以後他可以自己買。

不得不說,當代的年輕父母,給“富養”這個詞,賦予了新的含義,活得通透且清醒。

那麼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02.“新型富養”爲何流行?

心理學研究發現:

中國媽媽普遍深陷“犧牲型人格”的困境。

北京師範大學家庭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

超過68%的中國媽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價值感缺失。

而這種長期的情感透支,直接影響了家庭生態系統的平衡。

想起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個名詞,叫作“密集母職”。

說的是:以孩子爲中心,一切選擇和決策要以孩子爲先。

並且推崇與孩子榮辱與共,形成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時間與精力,越多越好。

發現沒,無論是社會還是家庭,似乎對“母親”這個角色,賦予了更多的期待。

就好像和孩子有關的事情,都得由媽媽承擔責任。

在這一點上,我格外有體會。

每次去給我家孩子開家長會,放眼望去全是媽媽。

但凡是爸爸去學校,都顯得特別突兀。

而這,僅僅是媽媽爲家庭、爲孩子“犧牲自我”的冰山一角。

除此之外,還有太多太多。

比如,只要生了孩子,那放棄事業的第一候選人,一定是媽媽。

再比如,孩子但凡出現了一些問題,那麼被第一時間追究問責的,依然是媽媽。

久而久之,這種“犧牲”成爲了壓在媽媽身上無形的一座大山,也讓孩子的教育、家庭的運轉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就像現在不少年輕人說的那樣:

一個不斷掏空自己的媽媽,最終會成爲家庭情感的“負資產”。

但反之,被愛充分滋養的媽媽,卻能成爲家庭能量的“永動機”。

這與大家掛在嘴邊的“媽媽,是一個家庭的風水”的觀點不謀而合。

也正因如此,富養媽媽,成爲了當代年輕人的新選擇。

03.富養媽媽,會帶來哪些神奇變化?

作家蔣方舟曾說:

中國女性最大的枷鎖,不是來自外界的束縛,而是內化了犧牲精神。

那麼不再過度犧牲,學會富養自己的媽媽們,會迎來哪些變化呢?

①從情緒負債到情感存款

心理學中的“溢出效應”表明:

母親的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整個家庭氛圍。

被富養的媽媽,就像是經過充沛降雨的湖泊,自然滋潤着周圍的土地。

試想想,自個的需求被看到了、被滿足了,自然過得幸福。

而幸福是可以傳遞給家庭的所有成員的,大家也都會在一種富足的環境下生長,彼此的情感關係,也會更加牢固。

②從單一角色到多維榜樣

發展心理學家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指出:

母親展現的自我成長姿態,比任何說教都更有教育力量。

就比如,當孩子看到媽媽在學油畫、練瑜伽、爲事業打拼時,他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愛好或者努力,而是一種鮮活的生命態度。

而這,比任何的嘮叨、督促,都更能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③從消耗型關係到滋養型關係

孟加拉鄉村銀行創始人穆罕默德曾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女性身上投入資金,能產生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對應到媽媽這個角色身上,也是如此。

試想想,就算不在媽媽身上投入,他們也會爲了家庭和孩子,而捨棄自我。

如果但凡能夠看得到媽媽身上的付出,並且給予足夠多的理解和投入的話,也一定會獲得更多的回報。

這種回報,其實就是對家庭的一種滋養。

說到這裏,可能還有一些父母,覺得爲人父母,傾盡所有的付出,纔是愛孩子的一種表現。

可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不斷犧牲自我的愛與付出,就是一場自我感動的騙局。

並且,還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負擔。

就比如演員朱雨辰的媽媽,就是這樣。

她在節目中說過,自己是拿整個生命來對待兒子,沒有自我。

不管朱雨辰在哪裏拍戲,她都會跟着劇組跑,照顧一日三餐。

每天四點起牀給兒子熬梨汁,堅持了整整10年。

可這換來的是溫暖與感動嗎?

不是,反而是窒息。

在節目中,朱雨辰就直言說,媽媽給的這種愛壓力太大了。

想起Papi醬說過的一段話: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意識到,你們的幸福不應該來自於兒女,你們的感受很重要。

我愛你們,所以也希望你們能爲自己本身而快樂。

是啊,真正的愛,不該是犧牲自我的妥協,而是敢於做自己的勇敢。

唯有此,孩子也才能從父母身上,感受到榜樣的力量,也能讓一個家庭越來越興旺。

或許,所謂的“新型富養”,是在教會媽媽們做自己。

也是在教會爸爸們,從傳統的桎梏裏脫離出來,看到妻子的付出和辛苦。

只有這樣,家庭的興旺,就可能成爲觸手可及的現實。

大家說,對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