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父母年齡越大,越喜歡“嘮叨”?知道背後原因後,讓人淚目

由 奶豆爸爸聊育兒 發佈於 親子

'25-05-13

朋友小慧給我講了個故事,聽完瞬間觸動了我的淚腺。

她說,自己母親還在世那會兒,但凡看天氣預報說有雨,都會反覆嘮叨,提醒她帶傘。

有好幾次,她都不耐煩的擺手,甚至覺得母親太囉嗦,恨不得馬上溜之大吉。

直到媽媽離開後,有天她整理舊物,突然翻出了一本泛黃的日記本。

在日記本的第一頁,歪歪扭扭的寫着一句話:

那年女兒放學回家,碰上暴雨天,因爲沒帶傘淋了場雨,發起了高燒,差點丟了半條命,以後一定要記得讓孩子帶傘……

那一刻,小慧才知道,母親時常掛在嘴邊的嘮叨,原來是用半生愧疚織成的保護網。

看似笨拙,卻滾燙溫暖。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許多年輕人都曾發出這樣的感慨:

怎麼父母年紀越大,越愛嘮叨呢?

有時明明是前一秒剛說過的話,轉過身又說一遍。

尤其是那些反覆說的車軲轆話,每聽一秒,都覺得煎熬遭罪。

可事實上,當我們瞭解其背後的原因後,可能就會爲自己那些不耐煩的回應和表達,暗自後悔自責。

01.心理原因:愛是嘮叨的底色

老話說:父母愛子,爲之計深遠。

尤其是那些經歷過物質匱乏年代的父母,更是將“多說一句”視爲保護子女的方式。

記得在網上看到有人發的一則帖子,內容是:

自己幼年溺水,幸好被及時解救,後來慢慢長大,娶妻生子,關於這件事的回憶就變得越來越模糊。

後來,父親患了阿爾茲海默症,身邊的人和事全然記不得,可唯獨每天把“不要去水邊”這幾個字反覆唸叨。

那一刻,父愛如山,突然變得具象化了。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喋喋不休嘮叨的本質,都是焦慮的投射。

他們害怕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更害怕子女重蹈曾經的覆轍。

02.生理原因:衰老是嘮叨的催化劑

當步入老齡階段,每個人的生理功能,會出現明顯衰退。

像是記憶力、適應力、視力、聽力的下降,會讓老人不自覺地提高音量、重複表達。

此外,身體狀態的下滑,很容易讓老人出現“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心態。

那種落差感,如夢魘一般,消耗着老人的自信心和價值感。

可問題是,大多數人是不服老的。

尤其是對於父母而言,無論子女年齡多大,在他們心裏仍舊將其當作孩子一般看待。

甚至很多時候,父母會用“嘮叨”這種方式,反覆向自己的兒女傳遞自己的價值。

那種感覺,像是在告訴兒女說:你看,作爲父母的我們,依舊是你們可以避風的港灣,而不是拖累你們生活的累贅。

就像我樓下的楊阿姨,每次帶孫子,都會在兒子、兒媳面前“邀功”。

說自己每天把孫子收拾的乾淨清爽,學習上也有進步,難怪孩子愛跟自己親近呢。

剛開始,她兒子兒媳只是一笑置之。

可後來,楊阿姨每次見到兩口子,都會反覆提及。

這一下,兒子就顯得不耐煩了,陰陽怪氣的回了一句說:“就你帶娃帶的好,行了吧”。

也許,在兒子兒媳眼裏,母親的這種“嘮叨”,是在“討功勞”。

可事實上,楊阿姨只是不想讓孩子們知道,自己還能爲這個家庭做出貢獻,而不是被子女嫌棄的老太太。

所以說,衰老會讓人產生一種無力的恐懼感和低價值感。

而老人想要抗拒這種油然而生的信號,有時就會通過“嘮叨”來不斷彰顯自我價值。

說起來,也讓人心酸淚目。

03.現實原因:時代鴻溝下的笨拙溝通

網上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

父母的嘮叨,是他們維繫家庭影響力的最後努力。

是啊,隨着人年紀越大,社交圈子也就越小,再加上自身對衰老的無力感,只能將心靈的慰藉,寄託在兒女身上。

尤其是那些缺乏興趣愛好的老人,往往孤獨感就會越強烈。

可問題是,現在的許多年輕人都在外打拼,或者已經娶妻生子,定居在大城市。

再加上日常壓力繁重,與父母的溝通、對父母的關心,十分匱乏。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逢年過節,好不容易見一次面,那老人用孤獨和漫長的歲月攢的一籮筐的話,當然又多又密。

那些話裏,也許有對往事的欣欣樂道,也有對如今日常的喋喋不休。

甚至說,我們已經從父母口中,聽了幾十遍、上百遍。

可是千萬別嫌煩。

因爲他們是在用自己笨拙的方式,想要和兒女建立起更深層次的鏈接。

他們想主動一點,這樣才能離兒女更近一些。

這樣的愛,又何嘗不偉大呢?

其實,作爲兒女,聽懂父母的嘮叨,也許是我們人生最難的功課。

但是,真正的孝順,不是物質上的供養,而是面對嘮叨時的一份耐心。

因爲我們要明白:

老人如同古樹,哪怕枝葉凋零,仍奮力伸展枝幹,只爲給過路的兒女,遮一片陰涼。

而他們的嘮叨,就是生命盡頭最後的蓬勃。

所以,等到下一次父母又開始重複“穿秋褲、少熬夜”時,不妨柔軟的回應一句:“媽,我聽着呢”。

因爲總有一天,那些不勝其煩的嘮叨,會變成夢裏再也無法觸碰的聲音。

大家說,對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