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錯了”孩子犯錯後,高情商的你,一定會做這3件事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5-10

一位寶媽,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兒子在和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突然,她聽到一陣哭。

跑過去一看,發現是兒子推了別人,那個小朋友正倒在地上哇哇哭。

她正想發火,兒子已經先開口說:“媽媽,他一直弄不好,我一着急,就推了他。對不起,我不該這樣做的。”

那一瞬間,她的怒火已經熄了一大半。

孩子已經意識到錯誤,如果她再教訓,那麼,這句“媽媽,我錯了”,可能以後就再也聽不到了。

我們也會常有這樣的經歷:

當孩子做錯事,鼓起勇氣認錯時,我們卻一時情緒上頭,把“認錯”的機會變成了“教育”時機,對他一頓輸出。

結果是,孩子可能再也不願承認錯誤,而是逃避、抵賴甚至撒謊。

當孩子犯錯後,高情商的你,一定會做以下3件事。

一:接納孩子“犯錯”

心理學裏,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詞,叫“心理安全感”。

指的是,當一個人做錯事、被質疑或者遇到麻煩時,心裏不會害怕被批評、羞辱,而是敢於坦然承認錯誤。

比如,若孩子犯錯敢跟你說,這說明,他足夠信任你、依賴你,覺得在你面前認錯,是安全的、沒關係的。

可惜的是,我們當爸媽的,很多時候卻忍不住“嘴一滑”,說出這樣的話:

“我早就提醒過你,你就是不聽!”

“我說了多少遍了,怎麼又錯了?”

“光知道錯有什麼用啊?下次還不是照犯!”

說實話,家長們可能覺得,這幾句能讓孩子長記性,但實際上,卻不小心發出了一個特別扎心的信號:

“你承認錯誤沒用,該罵你還是得罵!”

孩子心裏一涼,下次就長記性了——不再告訴你實情了。

因爲他發現,承認錯誤,帶來的不是諒解,而是責備和失望,甚至可能被罵得更慘。

於是他開始躲避、撒謊,久而久之,“心理安全感”就一點點消失了。

但高情商的你,會懂得抓住孩子認錯的“黃金時刻”。

比如:

●給自己幾秒鐘冷靜時間

孩子承認錯誤的那一瞬間,你可能很失望、很生氣,甚至內心有些抓狂。

但你沒有急着開口,而是先深呼吸一下,把憤怒、焦慮和失望暫時放一邊,讓理智先回來。

●動作比語言更有力量

你不着急講道理,而是做了以下這些動作:

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

輕輕拍拍他的肩膀;

蹲下來和他平視,溫柔地看着他。

你知道,這些簡單的動作,比說100句大道理還管用。

因爲,它們告訴孩子:“雖然你錯了,但我依然很愛你。”

孩子心裏的不安,在你的這個小動作中,很快就能融化掉。

●用一句暖心的話打開溝通之門

你還會這樣說:“謝謝你願意告訴媽媽,我們現在一起來想想,該怎麼辦好嗎?”

你以這種方式回應孩子,他的心靈,便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二:引導孩子“反思”

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犯錯就要立刻懲罰,才能記住教訓。

但有一種常見的現象,叫“懲罰替代反思”——當懲罰成爲主要手段,孩子學到的,往往不是“爲什麼錯”,而是“怎樣不被發現”。

孩子不小心摔碎了碗,媽媽知道後,將他罵了一頓,還打了手心。

那麼下次,他再打碎碗,一定是跑得遠遠的,或者趕緊把碎屑撿起來扔掉,保證不被你發現。

爲什麼會變成這樣?

因爲他沒有被引導去反思,而是在“犯錯——懲罰”的惡性循環中,學會了反抗和撒謊。

高情商的你,在孩子犯錯時,不會直接罵他、說他,而是懂得引導他去探索背後的原因。

比如,你可能會問他3個問題:

“發生了什麼事?” ——引導他描述當時的情況。

“如果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 ——鼓勵他思考更好的方案。

“做錯了事情,你覺得別人會怎麼想?” ——培養同理心和責任感。

這些問題,不是爲了“盤問”,而是幫助孩子建立“因果”和“責任”之間的連接,幫助孩子在錯誤中反思。

三:教會孩子“修復”

很多孩子在犯錯後,會用逃避的方式來“躲避責任”。

比如,弄壞了東西就假裝不知道;傷害了別人就迅速跑掉;撒了謊就一錯再錯。

其實,背後的心理動因很簡單——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也怕承擔後果。

如果我們能在這個時候,教孩子如何修復關係、彌補損失、承擔責任,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比如:

弄壞了玩具,就和孩子一起商量,怎麼賠償或者修復;

說了不該說的話,就鼓勵孩子給對方寫一封小信,或者等對方平復後道歉;

落下作業,就幫孩子一起制定補救計劃。

一位朋友,分享她兒子的一次經歷:

兒子在學校和同桌發生爭執,一怒之下,他扔了對方的一支筆。

回家後,朋友沒有立刻罵他,而是帶着他一起給同桌做了一張“道歉卡”,還在卡片裏放了支新的筆。

第二天,孩子帶着卡片去了學校,那天下午放學,他笑着告訴媽媽:“我和他和好了!”

這件事之後,孩子就算和別人發生矛盾,他也能很快自己修復關係。

因爲,他從犯錯中,學會了成長。

蒙臺梭利說:“犯錯,是孩子成長的權利。”

高情商的你,一定會給予孩子恰當的權利,給他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