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報告:價值感下降 社會負擔感上升

由 中國網心理中國 發佈於 心理

'25-05-12

中國網心理中國5月12日訊 (記者 蘇向東)2025年出版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3~2024)》,首次發佈《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中國中老年人雖整體情緒健康優於年輕人,但認知功能衰退與老化態度消極化趨勢顯著。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娟建議,通過構建積極老齡觀的社會支持體系,推動個人心理韌性提升、認知健康干預與臨終關懷服務體系優化,破解老齡化社會心理困境,釋放2.96億銀髮羣體的人力資本價值,爲可持續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此次研究基於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全國七大地理區域採集的17250人(25-89歲)的數據,通過將中老年組(50歲及以上)與青年組對比,以及將中老年組進一步區分爲中年、低齡老年、中齡老年和高齡老年四個年齡組,從情緒健康、認知功能、社會心理與態度等方面,對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現狀進行了多維度的評估。

70歲及以上老年人焦慮情緒顯著上升

報告顯示,中老年人的整體情緒健康優於年輕人,表現爲較少的抑鬱、焦慮和壓力症狀,以及較高的生活滿意度。然而,隨着年齡增長,7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焦慮情緒顯著上升,低齡(60-69歲)、中齡(70-79歲)和老齡(8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焦慮問題發生率爲12.6%、16.0%和15.6%。中齡與高齡老年人的自評生活滿意度和心理韌性也有所下降。

不同年齡組與全樣本的焦慮情緒問題的流行率

專家分析,影響老年人焦慮情緒的因素很多且具有年齡相關的特殊性,如親友喪失、慢性疾病、受限的身體情況等,因此從個人、家庭和社區層面,應提升對老年期焦慮情緒的關注和篩查,重視老年人積極情緒培養與心理韌性提升。

中老年人認知功能衰退趨勢顯著

高學歷人羣輕度認知障礙概率較低

不同年齡組與教育程度的輕度認知障礙流行率情況

報告發現,中老年人羣輕度認知障礙的流行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教育水平高的中老年人出現輕度認知障礙的概率較低。數據顯示,50-54歲人羣的流行率爲3.0%,而85-89歲人羣的流行率高達45.3%。教育水平較高的中老年人認知功能保持較好,高中及以上學歷的中老年人輕度認知障礙流行率爲4.1%。

老年癡呆的預防對中老年人至關重要,應做到儘早篩查、早期預警並採取預防性干預措施。包括參加益智腦力活動增強認知能力、健康均衡飲食攝入有利於腦健康的營養、規律運動加強有氧訓練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社會交往以保障社會支持系統、進行積極心理調適與減少負性情緒、戒菸限酒及減少不良生活習慣、定期體檢並進行合理的慢病管理。

潛在的消極老化態度與死亡態度不可忽視

報告發現,中老年人的老化態度較爲消極,表現爲老年人價值感的下降與社會負擔感的上升。中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更爲迴避與懼怕。

報告建議在個人、家庭和社區多層面開展中老年心理健康的教育、促進與干預,提升中老年人的認知功能與心理韌性;推廣死亡教育,提升全社會生命尊嚴意識。通過建立積極健康的老齡觀,充分發揮中老年人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提高其生活質量和社會價值感。

藍皮書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團隊完成。(中國網心理中國網址:http://psy.china.com.cn/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