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抑鬱最好的方式:3個認知

由 心理師彭玥 發佈於 心理

'25-05-12

抑鬱症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情緒低落,而是它會讓你的大腦“物理上”出問題。正常人遇到困難,可能會害怕,但至少會嘗試去做,慢慢摸索出解決辦法。而抑鬱症患者不同,他們的思維像被一道無形的牆堵住了——明明答案就在眼前,卻怎麼都看不見。比如一道題的正確答案是“6”,但他們的大腦會自動屏蔽“6”,只剩下逃避的念頭:“這和我無關”“我做不到”“算了”。

這不是性格軟弱,而是大腦真的“病”了。早年經歷的不幸、長期的壓抑或創傷,會讓大腦爲了保護自己,強行封鎖某些記憶或扭曲認知。時間久了,這些被封鎖的東西就成了“禁區”,一旦生活中遇到需要面對它們的時刻,患者就會陷入兩難:要麼逃避,暫時躲開痛苦,但生活會越來越糟;要麼硬扛,可一旦觸碰那些禁區,精神就會崩潰。

如果這時候有人推一把,逼着患者去行動,熬過最初的痛苦後,他們或許能慢慢恢復正常。但如果沒有外力幫助,患者就會長期卡在這種慢性折磨裏,大腦持續受損,最終形成一種“穩定的錯誤邏輯”——這就是抑鬱症的根源。它不只是“心情不好”,而是一種生理和心理的雙重疾病。到了重度階段,身體也會跟着垮掉:失眠、胃痛、頭疼、莫名其妙的緊張……喫藥能緩解症狀,但如果不解決核心問題,終究是治標不治本。

01

一個故事:被困在井裏的人

有個人掉進了一口深井,井壁光滑,他拼命爬卻一次次滑下來。路過的人告訴他:“你該努力爬啊!”可他早已筋疲力盡。後來,一位老人蹲在井口說:“你試試用腳抵住井壁的縫隙,一點點挪上來。”那人照做,雖然很慢,但終於爬了出來。

抑鬱症就像這口井。外人總說“你想開點”“堅強點”,可患者連“努力”的方向都找不到。真正的突破口,往往是被忽視的細節——比如腳邊的那道縫隙。

02

走出抑鬱症的三種方式

第三名:喫藥——救急不救窮

藥物能快速緩解失眠、焦慮、胃痛這些軀體症狀,但就像給漏水的房子貼膠帶,暫時堵住裂縫,卻修不好地基。很多人喫藥後感覺“麻木”,其實是因爲藥物切斷了過度活躍的痛苦信號,可根源的心理問題還在。

第二名:運動——喚醒身體的陽氣

運動時,身體會分泌內啡肽,這種物質能天然對抗抑鬱。更重要的是,運動是一種“扶陽”的方式——陽氣足了,陰鬱的能量就會被衝散。不需要劇烈運動,每天散步半小時、曬曬太陽,都能讓身體慢慢“活”過來。

第一名:直面恐懼——唯一的治本之道

抑鬱症的核心是“逃避形成的死循環”。患者不是不知道問題在哪,而是不敢碰、不敢想。比如:

有人因爲童年被否定,長大後一遇到挑戰就自我懷疑;

有人長期壓抑憤怒,最後連“生氣”的能力都喪失了;

有人被困在“必須優秀”的執念裏,稍微失敗就徹底崩潰……

03

真正的解藥,是學會“面對”:

1、承認自己的真實感受:“我就是害怕”“我就是恨他們”,哪怕這些念頭“不對”,也得先允許它們存在。

2、從小事開始行動:如果社交恐懼,就先和熟人打招呼;如果害怕失敗,就故意做一件可能搞砸的小事。重點不是結果,而是“我試過了”。

3、重建認知:抑鬱症患者的思維像被污染的濾鏡,會扭曲事實。可以試着寫下自己的負面念頭,然後問:“這是真的嗎?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推薦抑鬱的朋友去看兩本書《情緒自救》和《抑鬱症打卡自救》,按照書中方法練習,相信你會很快走出抑鬱)

04

具體建議:普通人能立刻做的事

1、停止自我攻擊:抑鬱時,腦子裏總有個聲音在罵自己。試着把它換成第三人的口吻:“你看,他又在罵自己了。”拉開距離,能減少傷害。

2、改變環境:如果當前的環境充滿壓迫(比如 toxic 的家庭、職場),暫時離開或減少接觸,哪怕只是短途旅行。

3、找“縫隙”:像井裏的人一樣,尋找能“借力”的點——一本讓你共鳴的書、一個願意聽你說話的朋友、甚至養只寵物。

4、接受“不快樂”:抑鬱的康復不是突然變開心,而是找回平靜。今天能好好喫飯、睡一會兒,就是進步。

最後的話

抑鬱的本質,是身體和心靈同時發出的警報:“這條路走不通了,換條路吧。”喫藥和運動是輔助,真正的康復,是從敢對自己說“是的,我現在很糟糕,但我想試試看”開始的。

就像那個爬出井的人——答案從來不在井底,而在你決定抬頭的那一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