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治療過很多抑鬱的人,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徵:沒有邊界感!

由 心理師彭玥 發佈於 心理

'25-05-13

1、邊界感的喪失是抑鬱的溫牀

每個人生來都帶着天然的邊界,那是區分自我與他人的隱形屏障,是保護內心世界的最後一道防線。然而,抑鬱人的痛苦往往始於邊界的潰散。當外界的意志如潮水般湧入,當旁人的期待、指責、操控成爲日常,自我便逐漸被壓縮成一團模糊的影子。你開始分不清哪些情緒是自己的,哪些是他人的;哪些需求值得捍衛,哪些妥協早已成爲習慣。邊界感的崩塌,不是一夜之間的災難,而是經年累月的侵蝕。每一次沉默的退讓、每一次違心的迎合、每一次將憤怒咽回喉嚨的瞬間,都在爲抑鬱鋪就溫牀。

抑鬱的本質,是自我意志的流放。當一個人無法守住“我是誰”的領地,當他的聲音被外界噪音淹沒,行動力便會被抽乾,最終蜷縮在精神廢墟中動彈不得。那些被踐踏的邊界,化作內心深處的委屈與憤怒,卻因長期壓抑而失去了表達的出口。於是,情緒開始向內反噬——無力感、自責、虛無,如同沼澤般將人拖入深淵。

2、無聲的憤怒與委屈的積累

憤怒是生命的本能,是邊界遭受侵犯時的自然警報。但抑鬱人的憤怒往往是沉默的。他們習慣了將怒火轉化爲對自己的質問:“爲什麼我做不到?”“是不是我太脆弱了?”這種扭曲的歸因,讓憤怒失去了原本的力量,轉而成爲自我攻擊的利刃。委屈亦是如此。當真實的感受被一再否定,當痛苦被貼上“矯情”的標籤,人便會陷入孤立無援的絕望。

很多抑鬱的人並非沒有嘗試反抗,但他們反抗的方式是隱晦的:用疲憊掩飾憤怒,用麻木應對傷害,甚至用“善良”包裝妥協。殊不知,這種隱忍只會讓邊界進一步模糊。真正的憤怒需要被看見、被釋放,而非在內心發酵成毒藥。委屈需要被承認、被訴說,而非被掩埋在“我沒事”的謊言之下。那些未能表達的激烈情緒,終將成爲壓垮精神的最後一根稻草。

3、重建邊界的勇氣與力量

邊界的重建,是一場與自我和解的革命。它需要你直面內心最深的恐懼:拒絕他人是否會帶來拋棄?捍衛自我是否會顯得冷酷?答案往往藏在行動中。邊界感的核心,是明確“我能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這並非自私,而是對自我價值的終極尊重。

設立邊界的第一步,是允許自己憤怒。當他人越界時,用最直接的語言宣告:“這是我的底線,請停止。”不必解釋,不必愧疚。你的感受本身就是理由。

第二步,是接納脆弱。承認自己會受傷、會委屈,允許自己在安全的環境中放聲哭泣。眼淚不是軟弱的象徵,而是沖刷內心淤積情緒的洪流。

第三步,是切斷對他人認可的依賴。你的存在無需通過滿足他人來證明,你的價值也絕不由外界的評價定義。

這個過程必然伴隨陣痛。那些習慣踐踏你邊界的人會反抗,甚至以情感綁架相威脅。但請記住:真正的愛與尊重,絕不會以你的自我消亡爲代價。

(推薦抑鬱的朋友去看兩本書《情緒自救》和《戰勝抑鬱》,按照書中方法學習,相信你會很快的擺脫抑鬱,找到真實的自我)

4、 拒絕人爲的自我限制

抑鬱者常困在一種悖論中:一邊痛恨外界的壓迫,一邊爲自己套上更沉重的枷鎖。“我必須完美”“我不配被愛”“衝突是危險的”……這些自我設限的信念,往往源自早年經歷中被強加的規則。它們像無形的牢籠,讓人在掙扎中耗盡心力。

打破限制的關鍵,在於重構對世界的解讀方式。阿德勒心理學早已揭示:決定我們情緒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我們賦予事件的意義。當你將“被否定”解讀爲“我不夠好”,抑鬱便會生根;但若將其解讀爲“對方的侷限”,你便奪回了主動權。人生腳本的書寫權始終在你手中——是繼續扮演受害者,還是成爲自我命運的主宰,取決於你如何詮釋每一段經歷。

結語:邊界即自由

沒有邊界感的人生,如同沒有城牆的國度,任人掠奪卻無力反抗。抑鬱不是性格缺陷,而是邊界失守後的求救信號。它提醒你:是時候收回屬於自己的領地了。憤怒可以化爲盾牌,眼淚可以洗淨傷口,而堅定的“不”字,終將劈開人爲的牢籠。

當你重新定義自己的邊界,那些曾讓你窒息的限制會土崩瓦解。你會看清——抑鬱的盡頭並非黑暗,而是破繭而出的、鮮活的自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