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大多數焦慮症、強迫症患者喫藥好的慢,不喫藥反而好的快?

由 心理師彭玥 發佈於 心理

'25-07-27

如果你接觸到很多的焦慮症、強迫症患者,你會發現多數人的療愈,並不是來自藥物或刻意治療,而是自我覺醒的“不治自愈”過程。

美國心理協會(APA)官網曾明確指出:單純藥物治療強迫症有效率約40%-60%,而認知行爲療法(CBT)則高達60%-80%。《臨牀心理學評論》一篇論文更點明核心:焦慮障礙的緩解常伴隨神經可塑性的積極改變——本質上,是你的大腦在自我重建中找到了平靜之路。

藥物能暫時抑制激烈的情緒,但卻無法改變患者的思維模式。因爲焦慮症、強迫症的癥結是,敏感、多慮、多疑完美主義的思維模式。

比如強迫症表面是反覆洗手、檢查門鎖,內心深處卻是不安情結在起慣性反應。這種不安的“情結”可能是小時候不被允許哭泣,一句“再哭就不要你了”讓你學會隱藏脆弱等等,爲了生存,你的內心築起高牆,發展出“超我”,不斷命令你“必須完美”、“不能出錯”從而讓你形成強迫性的性格。

成年後,這套童年生存法則失效了。理智上你知道反覆檢查煤氣毫無必要,潛意識裏那個小孩卻深信:“不這麼做,災難就會降臨!” 於是強迫行爲成了內在小孩的救命稻草,焦慮成了無法擺脫的警報。

心理治療大師海靈格對此有過精闢洞察:“對事實說是,力量就從那裏來。” 否認痛苦或只想快速消滅症狀,只會讓痛苦不斷的加深。真正的療愈是接納——承認那個模式的存在,承認恐懼的真實,承認曾經的傷。

所謂“不治自愈”,絕不是坐等奇蹟。它是主動轉變觀念,從“我要消滅症狀”轉向“我要理解和陪伴自己”。如弘一法師的開示:“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放下對“徹底痊癒”的執着渴求,反而會得到內在的平和。

實踐遠比理論更能疏通內心。這裏提供幾個曾被無數人驗證有效的“金鑰匙”,幫你跳出過去錯誤的思維模式:

1、即刻動身,與當下共處

散步覺知法:走出家門,去感受腳掌接觸地面的踏實感,留意風吹過皮膚的微涼,觀察樹葉的搖曳。當強迫念頭來襲(如;“門鎖好了嗎?”),輕輕將注意力拉回行走的節奏或眼前的綠意。持續半小時,你就會發現強迫的念頭就會自動消失。

家務沉浸法:如;整理牀鋪時,全神貫注感受被褥的柔軟質地;洗碗時,體會水流溫度和碗碟的光滑。如果強迫念頭出現?像對待背景噪音一樣不管它,溫柔地將心拉回到手頭的觸感上。堅持半小時以上。

2、靜坐觀照,安住於身體

若不想動,就安靜地盤腿坐下(腰背挺直)。閉眼,將注意力輕柔地放在呼吸進出鼻孔的觸感上,或感受臀部與墊子的接觸壓力。當雜念(通常是焦慮的想法)如雲飄過,不評判、不追隨,一次次溫和地回到呼吸或身體的感受上。堅持半小時以上。

特別提醒:念頭來了,不糾纏、不對抗,只是平靜而堅定地將注意力拉回你選擇錨定的感官體驗上——呼吸、行走、水流、觸感。就像《戰勝強迫症》書中強調的:“行動是打破強迫循環的唯一鑰匙。” 這裏,推薦大家去看兩本書《戰勝強迫症》和《情緒自救》書中的正念訓練和情緒快速處理方法,對走出焦慮強迫非常必要。

這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你日復一日的堅持,就像重新養育自己一樣,所以,要以足夠的耐心和堅持,去關照內心那個用舊模式保護自己的“受傷小孩”。當他感受到持久的安全與允許,緊繃的防禦纔會鬆弛,潛意識的腳本才能被改寫。

真正療愈強迫、焦慮的心,是你終於認出只有允許和接納自己的一切,才能完成自我和解,最終走出焦慮、強迫。當你不再將繼續分辨“正常”與“症狀”,你就會破除種種標籤、束縛迴歸完整的自我,焦慮、強迫也就 “不治而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