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諮詢室|分心的孩子和嚴控的父母

由 中國網心理中國 發佈於 心理

'25-07-29

學習成績一直優異的孩子,突然開始分心,情緒急躁,而父母能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監視。這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忍不住擔憂帶來的後果

小宇今年上高二,在別人眼中,他是個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優異的好孩子,然而父母認爲他的自控能力不足,需要監督,否則就容易出岔子。

小宇的父母來到我的諮詢室,是因爲他們從老師那裏得知,小宇最近的學習狀態有些異常。以前小宇上晚自習時總是很專注,但現在變得躁動不安:一會兒要去買水喝,一會兒去上廁所,過一會兒又站起來走幾圈,完全無法靜下心來。他的學習成績持續下滑。最讓父母難以接受的是,小宇竟然在課堂上看小說。

得知這些情況,小宇的父母沒有責罵或懲罰他。相反,他們耐心地叮囑他端正學習態度,反覆強調讀書對人生的重要性,希望他能從內心重視學業。他們同時更加嚴格地監督他學習,時不時檢查他的書包,甚至在家寫作業時,也不允許他關門。

父母的監督非但沒有讓小宇恢復到過去的學習狀態,反而讓他變得更加焦躁不安。他不僅晚自習坐不住,上課也難以集中注意力,而且只要父母一提到學習,他就會發脾氣,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

經過專業測試和詳細瞭解,我發現小宇的問題並非單純的學習態度。實際上,他被確診爲輕微的強迫性分心。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強迫症的表現,即他在學習時會不自覺地感到煩躁,必須停下來動一動、走一走,才能感覺好一些。

諮詢中,我首先共情小宇的痛苦,讓他明白這不是他的錯,而是壓力和焦慮導致的。我建議他通過運動、社交等方式調節壓力激素的分泌,改善心理狀態。我還教他用漸進式肌肉放鬆訓練來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同時,我也告知他的父母,小宇需要一個寬鬆的環境來減壓。

經過共同努力,小宇逐漸掌握了自我調節的方法。他在學校的學習狀態明顯好轉,與父母之間的衝突也減少了,親子關係逐漸緩和。

不過,小宇偷看小說的問題仍然需要處理。父母認爲小宇是因爲自控力差纔會偷看小說。真的是這樣嗎?

雙方都想要先改變對方

在諮詢過程中,我發現小宇和父母有個共性:遇到問題時,雙方都期望對方先做出改變。以零花錢爲例,小宇覺得自己已經是高中生了,應該有一些零花錢,父母卻管得很嚴,不許他留零花錢,哪怕是在家族羣裏搶到的紅包也要上交。他們的理由是擔心小宇會亂花錢,尤其是充值小說App會員。父母一心希望小宇專注學習,擔心他犯錯走偏,便事事嚴格把控。

小宇認爲,自己看的小說都是正規的,學習之餘適當放鬆一下沒有錯,父母不應該如此反對。爲此,雙方多次發生爭吵,每次都不歡而散。

爲了打破這種僵局,我決定從零花錢入手,引導他們進行有效溝通。一方面,我幫助小宇的父母認識到,與其過度管控,不如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財務,從而培養他的獨立性;另一方面,我引導小宇主動思考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化解父母的擔憂,增加他們對自己的信任。

小宇很聰明,他主動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讓父母將一部分零花錢以微信紅包的形式轉賬給他,另一部分則以現金的形式交給他。這樣即使自己忍不住亂花錢,也不會花得太多,因爲資金被分成兩部分,無形中增加了消費的“門檻”。

小宇的父母同意了。在實施過程中,小宇也曾出現過幾次偷偷充值的情況。他們雖然很生氣,卻沒有像以前那樣直接收回零花錢,而是繼續鼓勵他自我管理。不過,他們也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不能爲不良內容付費;二是不能影響學習。

之後,小宇又想出了一個新方法。每當他發現自己很想充值時,就會主動告訴父母,並暫時把錢交給他們代管,等自己不再衝動消費時再取回。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嘗試,小宇漸漸能夠做到自我調控。

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零花錢的問題解決了,但小宇對於父母的過度管束仍然有所抱怨。他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不應事事受父母掌控。小宇父母則表示,雖然他們心裏明白應該給孩子成長空間,但又擔心孩子缺乏獨立應對問題的能力。

比如每天早上,父母都要叫好幾次,小宇纔會起牀,導致上學總是匆匆忙忙。再比如小宇換下的衣物,都要父母幫他收拾,否則放幾天他也不管。父母認爲這是小宇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現。然而,小宇能夠按時完成作業,能收拾自己的書包,零花錢也能管理得很好。這說明他並非沒有自我管理能力,也不像父母想象的那麼糟糕。

經過溝通,我發現小宇在生活瑣事上表現不好,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他主觀上認爲這些事與自己無關,或者覺得它們無關緊要,不值得花費精力去處理。

鑑於此,我採取了兩方面的措施。一方面,引導小宇認識到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不僅給父母增添了額外的負擔,還影響了父母對他的評價和信任。我幫助他樹立爲自己行爲負責的意識,讓他明白這些小事也是成長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爲幫助小宇父母改變過度干涉的習慣,我建議他們每天早上外出散步,不再過問小宇是否起牀。通過這種物理空間上的隔離,使父母無法直接干預小宇的事務,同時也給予小宇心理暗示,讓他明白必須學會自我負責。

結果,沒有了父母的提醒與催促,小宇每天早上也能按時起牀,並未遲到。經歷此事後,我引導小宇的父母重新審視孩子的成長,讓他們認識到小宇逐漸長大,能夠把很多事情做好。父母應當給予孩子更多的信任,爲其提供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此後,小宇父母在其他事情上也逐漸放寬了對他的管束。小宇和朋友外出遊玩兒時,他們不再頻繁打電話詢問情況,只是叮囑小宇保持手機暢通,以便聯繫。小宇提出自己騎電動車上學,他們也僅僅強調注意安全,便不再過問。

小宇的爸爸感慨地說:“以前知道應該放手,可就是擔心放手後會出問題,一直不敢嘗試。現在才發現是自己顧慮太多,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更有能力。”

的確,在很多情況下,並非孩子能力不足,而是家長不敢放手。家長越是過度保護,孩子就越難以展現自身能力,進而陷入惡性循環。只有家長勇於嘗試放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予支持,即便犯錯也始終陪伴左右,孩子的成長才能步入良性循環。(文 | 徐莉芳 江西省贛州市經開區婦女聯合下屬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合作諮詢師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婚姻與家庭》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