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笨但能治好抑鬱症的方法

由 心理師彭玥 發佈於 心理

'25-07-27

回想我陷入抑鬱的那段期間,每日我都躺在牀上,窗簾緊閉,討厭陽光。洗臉刷牙都成了很大的累贅,對食物也完全沒有胃口。簡直就是一個活死人。

後來我才明白,走出抑鬱的鑰匙,不在多麼高深的頓悟,而在於正確辦法加上一個很笨的心態堅持實踐,最後就能徹底走出抑鬱症。

2019年《柳葉刀》報告指出,我國抑鬱症患者超過9500萬,但就診率不足10%。太多人困在“等情緒好了再行動”的死循環裏。而北京大學的一項臨牀干預研究發現,當重度抑鬱患者被系統地引導進行“行爲激活”——哪怕只是起牀拉開窗簾、給自己倒杯水這類微小動作——堅持數週後,情緒改善效果顯著優於單純被動接受常規支持性談話。

這方法笨在哪?它不試圖立刻趕走你心裏那頭名爲“抑鬱”的巨獸,也不奢求突然靈光乍現找到人生真諦。它只要求你做一件最簡單也最艱難的事:動起來,哪怕身體像灌了鉛。

記得我最狼狽那會兒,連咀嚼都嫌費力。怎麼辦?我把飯菜一股腦丟進料理機打成糊糊,捏着鼻子往下灌。有時剛喝完就衝到洗手間吐了,吐完喘口氣,再逼自己重新打一杯。這不是自虐,是我對大腦下達的強制命令:活下去。

陽光也是笨方法裏的“藥”。無數個午後,我像棵蔫了的植物,把自己硬搬到樓下長椅上。起初刺得眼睛生疼,但慢慢地,那點微弱的暖意竟真的透過皮膚滲進心裏。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科普資料裏也特別強調,光照不足會加劇抑鬱症狀,規律曬太陽是輔助治療的重要環節。

行動不必驚天動地。一行禪師說得好:“洗碗時,就只想着洗碗。”抑鬱時,起牀就只想着起身,刷牙就只專注於牙刷摩擦牙齒的觸感。當思維如野馬般奔向深淵,身體是唯一能拴住它的木樁。

救了我一命的兩本書,《情緒自救》和《抑鬱症打卡自救》,核心思路異曲同工——像記錄流水賬般寫下“今天出門扔了垃圾”、“喝了半杯牛奶”,完成就打鉤。別小看這些鉤鉤,對抑鬱者而言,每個都是砸向絕望冰面的小錘子。書中沒有深奧理論,只教你用行動一寸寸奪回對生活的掌控感。

我見過太多人(包括曾經的自己)深陷思維漩渦:“爲什麼是我?”“活着有什麼意義?”越想越黑。後來我懂了,抑鬱的觸角纏繞大腦時,思考是徒勞的掙扎。唯一出路,是先讓麻木的肢體動起來,像啓動生鏽的引擎。

這過程孤獨異常。親人可能不解,醫院的心理諮詢可能潦草敷衍。當外界難借力,自救就是沉船時最後抓住的那塊木板。

我曾以爲康復是烏雲散盡、晴空朗照。如今才懂,所謂“走出來”,不過是學會在陰天裏繼續低頭走路。笨拙地喫飯、笨拙地曬太陽、笨拙地完成每日打卡清單。當身體機械地重複着生存所需的動作,某天你會突然察覺,心裏那塊堅冰,已在不知不覺的行動中裂開了一道細縫。

這方法毫無技巧,樸素得近乎原始。但當你被抑鬱按在泥沼裏動彈不得時,它可能是唯一能讓你重新呼吸的笨辦法——身體先於心靈復甦,行動永遠比等待有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