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學游泳中,我感受到了“精神不受力”的真相。
我是一個很怕水的人,一下水就緊張。
從最初的吐泡泡練習到蹬腿划水,我的身體和精神始終處於高度緊繃狀態。
大腦裏彷彿有一根弦在不停拉扯:“用力!再用力!不然就會沉下去!”
可我越是拼命掙扎,身體反而越往下沉,手腳配合越發混亂,換氣時嗆水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經過整整6小時的反覆練習後,我幾乎要放棄了。
但就在那個瞬間,奇蹟發生了——當我徹底放鬆下來,輕輕一擺腿,竟然絲滑地遊了出去。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原來不是我不夠努力,而是太過用力。
覆盤整個過程,我發現阻礙我進步的不是技巧不足,而是精神上的過度受力:擔心教練失望、害怕碰到其他人、不斷否定自己……
而當我精神不受力時,注意力自然迴歸到每個動作本身,身體反而找到了最自然的節奏。
在那一刻,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專注與自在。
這讓我聯想到生活中那些長期高能量的人,TA們恰恰都有這一個共同點:精神不受力——
TA們既不被他人的評價所困,也不爲外界的紛擾所累,始終保持着開放而流動的心態。
但這種狀態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可以通過練習獲得的智慧。
今天壹心理就和大家聊聊:如何才能做到“精神不受力”,讓自己的日子越過越好、活得輕鬆灑脫。

△圖源/《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影片截圖

精神不受力的人,敢於不回應他人的審判
一個精神受力的人是什麼樣的?
大概是,誰要是和你意見不合,你不是急着一頓輸出、爭個你死我活,就是難受得懷疑自己做錯了,腦子裏不斷反芻這些雜念,直到把自身的能量耗盡。
但精神不受力的人就像be like:你說你的,我過我的。
外界的評價、惡意、審判,根本進不了TA們的核心價值系統。
TA們更擅長認知重評(Cognitive Reappraisal)——能快速調整對壓力的解讀,減少情緒消耗,把能量全部用在自我成長上。
想起宋慧喬,在《太陽的後裔》爆火之後,她經歷了漫長的低谷期,口碑和人氣都很平淡。
事業停滯,生活也不順利,離婚被全網黑,被罵“過氣花瓶”,家人遭網暴……
她一度陷入焦慮中,直到編劇盧熙京點醒她:“你必須懂得如何把自己擺在第一順位”,她纔開始重新審視自己。
於是她做了一系列“精神減負”的操作:刪除了所有照片,關閉了評論區,一個人去紐約讀書,專注自我重建。
當別人嘲諷她“只能演偶像劇”時,她轉身就因《黑暗榮耀》翻紅,演一個滿臉傷疤的復仇女,用實力成功破局。
後來被問到對網絡惡評的看法,她只是笑笑:“我也是聽說的,你去問造謠的人吧”,並笑稱自己捱了太多罵,那種惡意的留言,現在已經不在乎了。
美國心理學家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有個概念,叫“自我損耗”。
他認爲,一個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當我們頻繁關注外界信息,心理能量被大量消耗,活力感就會逐漸萎縮。經歷過自我損耗的人,情緒更易波動,時常感到疲憊,甚至失去動力。
但一個精神不受力的人,不會輕易將自己客體化,也就是不回應“你對我的審判”,不以別人的眼光、評價來審視和改變自己。
其實這對很多人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我們終究要學會屏蔽“外部噪音”,將自我感受放在第一順位,把有限的心理資源投入到有價值的事情上,這樣一來,外部再多的評價也很難轉化成對自我的攻擊。
敢於“不入TA們的局”,即是破局,也是一個人精神不受力的開始。


精神不受力的人,尊重生命流動的智慧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對很多事情太用力,精神更受力,往往是因爲你試圖掌控一切。
作家大冰曾對現代人的生存狀態做了一個精妙的比喻:農耕思維VS遊牧思維。
農耕思維者將人生視爲一塊必須死守的田地,認爲這塊地是我的,我必須得種出莊稼,我得一輩子守着它,最好各種病蟲災害也不要來。
於是把自己一輩子鎖死在某個特地的區域上,發生一點小變動就戰戰兢兢。
而遊牧思維者就很懂得“逐水草而居”。
TA們深知草場有枯榮,人生有起伏,不會因一處草場枯萎就絕望,而是隨時準備轉場,相信總有新的生機在前方。
這種思維的核心,正是對變化的接納和順應。
這讓我想起人類學家項飈,前陣子他在新世相的採訪中談到,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裏,活着是爲了改變命運,尤其對小鎮做題家來說,這像是生下來就被賦予的使命。
但當我們真正走出小鎮後,新的問題也接踵而至:
我們從農村跑到北上廣深,一年接着一年地奮力打拼,卻依然找不到歸屬感,拼命想要掌控人生,卻始終力不從心。
於是,我們爲無法掌控自己的未來而感到挫敗,似乎就此被宣判“我的人生完蛋了”。

但其實,活着從不是爲了掌控命運,而是去尊重生命流動的智慧,允許一切發生,生命才得以開闊自由。
宋慧喬說自己年輕時,總有一種想要走在前頭掌控事情的慾望。
隨着年紀漸長後,她不會再想着強出頭,“反倒會待到一旁,任由事情自由地發展”。
她說或許是因爲,以前總會遇到想擁有什麼,或者想擔任什麼角色的時候,因爲“太想得到,卻怎麼都得不到”,常爲此感到失望。
但從某個瞬間開始,她嘗試轉變心態:“別貪心了,就順其自然吧,是我的就會是我的,不屬於我的應該就會去別人那邊吧。”
當她不再試圖控制自己,而是專注自身的成長和內心的安定,反而取得了演技的突破。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想掌控一切的慾望,來源於“自我全能感”。
當現實不如人意,我們會因爲全能感受挫,而陷入自我懷疑和攻擊的情緒中。
但精神不受力的過程,就是學會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接納生命本來的流動性,允許一切發生。
沒關係,生命不必總是步步爲營,你可以將它放得輕盈一些,在前行中學會與變化同行。


精神不受力的人,懂得“順勢借力”
當我回溯過往精神太受力的瞬間,很好奇我們的成長裏究竟發生了什麼?
我察覺到,自我全能感帶來的另一種執念是:“凡事靠自己”。
這是很多人小時候聽得最多的話,似乎人要靠自己去喫點苦頭,纔能有好的結果。
不可否認,逆流而上的故事在某一瞬間很打動人。
但它容易讓人陷入誤區:在下風的狀態裏獨自較勁,會加重自己的挫敗感,看不清自己所處的形勢。
相反,一個真正精神不受力的人,是很懂得“順勢借力”的。
《琅琊榜》中的梅長蘇就是典型的例子。
這位昔日的赤焰軍少帥在遭遇滅門之禍後,不僅身上遭受火寒之毒的折磨,而且武力盡失。
但他沒有執着於用武力復仇,而是選擇以“麒麟才子”的身份重返金陵。
他精心佈局,借江左盟之力收集情報、培養人手。借太子與譽王相爭的時機出手,爲靖王創造機會。最終借靖王的力量,一步步實現平反冤案的目標。
他清楚地知道,在實力懸殊時,硬碰硬只會粉身碎骨,唯有借勢而爲,才能四兩撥千斤。

△圖源/《琅琊榜》劇照截圖
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彭凱平教授發現,人是通過變化實現自己的成功,不是通過執着。
我們實現目標,需要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帶着好奇心和探索欲,像過河一樣,踩着一個又一個支點跳到對岸,這就是“踏腳石理論”(Stepping Stone Theory)——
不需要一開始就制定一個宏大的、完善的大目標,而是關注自己當下的境況,找到能支撐你的石頭。
然後先跳到這塊石頭,再跳到那塊石頭,雖然有時你可能會倒退,但踩中某塊石頭之後反而又跳過去了。
一個真正精神不受力的人,明白借力不代表“我能力不行”,而是看清“人是有侷限性”的真相。
坦然接受被抱持的力量,還能化危機爲轉機,讓自己更快地渡過那些低窪、狹窄的地帶。
這不是示弱和妥協,而是基於對現實的清醒認知後更高明的進取。

△圖源/《琅琊榜》劇照截圖

寫在最後
最近網上有一句話引發無數人共鳴:
“從現在開始,你只需要在乎三件事:你自己、你的錢、你內心的平靜。生命週期性的暗潮只是暫時的,你正在死去,但也迎來重生。”
很多人精神受力的根源在於:總是關心太多本不值得去在乎的事。
做一個精神不受力的人,最根本的是找回主體性,把自我放在第一順位。
你不需要爲任何人的期待買單,因爲你不可能滿足所有標準,你也不必掌控所有變數。
你只需要像一棵樹一樣,專注地向下紮根,向上生長。
要知道,這個世界最愛你的,永遠是那個不完美卻真實的自己。
世界和我愛着你。
作者:林大發
編輯:老啊嘛、笛子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