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這個笨方法,竟然治好了十年的焦慮和強迫,能勸一個是一個

由 心理師彭玥 發佈於 心理

'25-07-28

我曾是一個嚴重的焦慮、強迫症患者,病程長達十年,想起那段黑暗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身和心都是分離的,每天的心都是如履薄冰的感覺,見到什麼都強迫,想到什麼也都是強迫,反正焦慮和強迫時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感覺。越想解決、擺脫結果陷的越深。也是老天看我承受的苦難可以了,讓我找到了療愈的出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網上查找焦慮強迫的治療方法,不經意間我看到了《戰勝強迫症》這本書。也正是這本書我充分了解了焦慮、強迫的本質是什麼,該如何應對纔是正確的。這本主要講的就是內觀(正念)。

書中講到,焦慮症、強迫症的根,是心理習性造成的,換成心理學的說法就是敏感、多慮、多疑、完美主義的心理模式。這種習性是對安全感的貪執(貪),對不適感的強烈抗拒(嗔),對災難念頭的盲目認同(癡)。這些習性像自動導航,拉着我們一次次撞向痛苦的深淵。心理學家艾利斯講過這樣的話:“人不是被事情困擾,而是被對事情的看法困擾。”

我曾一直認爲“想通”問題才能解脫。然而強迫思維的第一大陷阱正是“只要想就能通”——它引誘你一遍遍分析“萬一”,大腦在二元對立裏瘋狂爭鬥,結果就變得越來越嚴重。

第二大陷阱更隱蔽:“只有想才能通”。當災難化念頭裹着“真實感”襲來,你會深信:不解決它,人生、健康就完了!這種“必要性”的錯覺,正是心魔最狡猾的誘餌。

那時我深陷抑鬱的泥潭,森田療法的“順其自然”於我而言如隔靴搔癢。並非森田療法不對,森田療法強調“像水一樣流動,接納事實”,方向絕對正確。但對我當時的狀態來說,我完全做不到。

禪修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徒弟執着追問禪理,師父默默將茶水倒入他捧着的杯中,水滿溢出仍不停手。徒弟驚呼:“師父,滿了!裝不下了!”師父答:“你若不先倒空自己的杯子,如何能裝下我的新茶?”

我們的大腦何嘗不是那隻滿杯?舊有的恐懼、僵化的應對模式塞滿空間,真正有效的“新茶”——改變思維習性、切斷惡性循環的智慧。所謂“笨方法”,就是學習倒空杯中固執的恐懼,停止餵養焦慮、強迫的心理習性。

如何操作呢?

1、識別陷阱,不跟念頭辯論。當“萬一”的想法出現,立刻提醒自己:“這是強迫的老把戲,我就是無視它、不管它。”認知行爲自助書《戰勝強迫症》提供了大量識別與解離念頭的實用技巧。

2、允許焦慮存在,感受它的臨界點。身體儲存着未被釋放的焦慮能量。此時如《情緒自救》書中強調的:當焦灼襲來,嘗試不逃不抗,像旁觀者感受它在體內的位置、溫度、強度——允許它升至頂峯。起初它如駭浪,但每一次完整經歷這浪潮,你都會發現它終會退去。反覆練習,身體對焦慮的記憶將逐漸改寫。

3、爲所當爲,價值先行。問自己:此刻什麼對我真正重要?是沉溺於念頭,還是陪家人喫頓飯?把能量導向符合你生命價值的方向,行動本身就是對妄念的解藥。

這個過程比較艱難,你需要在每一次念頭挑釁時選擇“不反應”,每一次在軀體緊繃時學習“允許”,而這個過程就是在鬆動貪嗔癡的執着根基,改變焦慮、強迫的心理習性。

起初這樣做,你可能會覺得各種不舒服,然而當堅持不跳入思維的陷阱,不屈服於身體的假警報,改變就會悄然發生。某一天你可能就會突然覺醒:那糾纏不休的念頭,似乎對你不再有影響了,念頭只是念頭而已,你不再有恐懼和強迫。

十年的焦慮、強迫,可以說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修煉過程。改變你的內在模式,這或許就是焦慮、強迫所給我們帶來的禮物。學會接納自己,學會允許當下,學會順其自然,學會用無常的眼光看待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盛衰欺負,這就是一場修行,走向覺醒的修行。能勸一個是一個,希望大家下定決心改變自己,不要在向外求,也不要指望喫藥治好自己,因爲那是不可能的,你的認知、價值觀不是喫藥能改變的,這需要你實踐、體驗和觀察。願你早日走出痛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