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越聰明的人,越不會談戀愛?美國心理學家給出了答案

由 第一心理 發佈於 心理

'25-07-29

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影視劇描述了高智商人羣,比如神探夏洛克中的福爾摩斯到火影忍者中奈良鹿丸等人物角色。

這些高智商角色一直受到追捧,他們的智慧、魅力迷住了許多人。

但是他們在愛情上,也被描述得不幸,現實中也是如此。

現實中會有這樣的情景存在:某家的孩子學歷非常不錯,甚至是博士。

但總能聽到家裏親戚爲他操心的聲音說:“30歲了都不結婚,也沒談戀愛,真不知道未來有沒有個家。”

往往許多高智商人羣,他們的工作學習上閃閃發光,但是個人的愛情和婚姻狀況卻不太樂觀。

高智商的人通常很難戀愛,因爲他們考慮的太多。

高智商的人傾向於以細節爲導向,他們通常喜歡在與某人建立段關係之前,先檢查並分析這個人的所有品質和特徵。

他們的一個有趣之處是可以在腦海中描繪出所有可能的場景,分析段關係可能出錯的所有方式。

這就會大大增加拒絕步入一段關係的可能性。

他們或許能輕鬆解決難題,卻在愛情面前頻頻受挫。對他們來說,愛情可能顯得荒謬無理——他們很難真正理解其中的邏輯。

一項來自美國心理學會(APA)旗下的研究發現:智商越高的人,進入親密關係的速度越慢,談戀愛的概率也顯著低於平均水平。

這究竟是爲什麼?

他們不是不會談戀愛,而是過於會分析

心理學中有個專業術語叫分析癱瘓,指的是人在面臨複雜選擇時,反而因爲分析過多,遲遲做不出決定

聰明人尤其容易落入這個陷阱。

在戀愛中,我們大多數人靠直覺、靠感覺決定:“我心動了,那就試試看。”

但聰明人不行。他們的大腦習慣性地啓動風險評估。

比如:他對我好,是因爲真心,還是他對誰都這樣?我們三觀不同,未來能合得來嗎?她說她很獨立,是不是代表她根本不需要我?

他們的大腦像會不停運轉,在情感萌芽階段,就用理性把一切可能的不確定性過濾掉。

結果是什麼?人還沒靠近,感情就被提前終結了。

聰明人習慣獨立

在電視劇《歡樂頌》裏面有兩個智商極高的人,一個是安迪,一個是曲筱綃。

安迪是美國名校畢業成爲華爾街高管,曲筱綃智商也超高,雖然是富二代,但她把老爸隨手給她的小公司做得有聲有色。

在歡樂頌5位女孩中,曲筱綃和安迪關係最好。

也是應了曲筱綃爸爸的名言:“常與同好爭高下,不共傻瓜論短長”。安迪也說過類似的話,她最煩腦袋轉不過彎的人。

可見聰明人的朋友戀愛選擇非常苛刻了。

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提出過愛情三角理論親密、激情、承諾,三者構成了理想的愛情。其中,親密意味着分享生活的細節、內心的想法。

可聰明人從小習慣獨立。他們更喜歡獨處、思考、自己解決問題,很難自然地、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生活共享出去。

比如他們不太擅長說:我今天心情不好,因爲他們覺得這是無用信息;他們不太願意撒嬌,因爲覺得不理性。

心理學上稱這類人格傾向高自我功能獨立這類人內心秩序井然、自洽,但也因此更難與他人建立高度的情感依附

他們並不是冷漠,而是不習慣情感上的依賴。

他們太在意選擇的後果

聰明人很容易陷入最優解焦慮。

他們接受的是決策訓練,比如:做一個選擇前,一定要權衡利弊,考慮長期影響,避免損失。

他們習慣問:有沒有更好的人?更合適的時機?

但愛情不是最優化問題,而是一個充滿模糊的冒險。

他們總在等一個更對的人,而錯過了眼前那個“合適”的人。

《心理學前沿》期刊曾刊登一項關於“高智商個體的戀愛動機”研究指出,智商高的人更傾向於迴避型依戀。

也就是他們渴望親密,但更害怕受傷。

因此在情感上表現出防禦性,比如:很少主動表白,怕被拒絕、很難在感情中交付真心,因爲擔心被利用、一旦關係緊張,容易抽離、理性撤退。

他們的世界控制感很強,一旦涉及到不可控的情緒波動,比如戀愛中的吵架、忽冷忽熱、不確定,他們本能地會選擇退出關係。

說到底,愛情這種事,往往需要點衝動。

可聰明人太清醒了。他們分析情緒的成分、拆解對方的語言、覺察自己的微妙心理。

戀愛中的迷糊感是很重要的,可在聰明人那裏,一切都太清楚了,連幻想的餘地都沒了。

正因爲他們理性、獨立、自律,如果能學會讓一部分自己交給感性,他們會成爲極其穩定而深情的伴侶。

畢竟,愛情不是一道邏輯題,而是一場心跳失控的旅程。

-The End -

作者-小咖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