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能讓你活得更爽的人生建議——不管你多麼可憐、在乎、擔心、深愛一個人,都不要去過度拯救他!
因爲他可能不需要你的拯救,最後反而是你先把自己感動了。

更要緊的是你自己的心理健康,在你過度去拯救他人的同時,也許是在苛求別人過得更好的同時,暴露出了你心中始終放不下的扭曲執念。
一、不要過度拯救
“過度拯救”的事情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不管是家人之間,還是在朋友、戀人甚至陌生人之間都會出現。
其往往表現爲一種過度的同情、關心,甚至還有多餘的熱血和行動。
當你去過度拯救一個人的時候,你首先就忽略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就是對方有可能根本不需要你爲他做什麼事情。

很簡單的例子,父母總是拿你當小孩子,特別是你外出遊玩或工作的時候;
他們會叮囑你很多事情,怕你被騙,這時候你或許反駁過:“我又不是小孩子!”
這句話就體現出來他們的關心是不必要的。
同樣的事情也曾發生在我身邊,失戀的小姐妹爲了逃避現實,每天就在家中睡覺。
當時我覺得她的狀態不好,就打算帶她出去玩,她半推半就地答應了。

最後的結果是,旅遊幾乎還是我一個人,她仍然縮在酒店裏睡覺。
我當時很難過,一種“不識好人心”的抱怨在我內心升起,陷入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內耗中。
後來我才真正意識到這個說出來大家都懂,卻沒能完全體會到的道理:“過度拯救他人,對自己沒有好處。”
相信你也有過類似的經歷,當你因此而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就說明你已經被自己衝動的抉擇所幹擾。
二、心理機制
我曾聽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不喜歡一個對誰都好的人!”
我不知道各位小夥伴是否有相同的見解,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在現代社會,人考慮自己比考慮別人多很多,也不願意再爲誰過多付出了。
也許有人將其理解爲“人性的冷漠”,可我倒是覺得是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
做人講究“張弛有度”,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走向極端之後都必然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後果。

一個對誰都好的“爛好人”,很容易成爲一個集體中最忙碌的那個,不管是誰需要幫助他都不會吝嗇自己。
如果只是提供幫助,倒是也沒問題。
怕就怕在爲了幫助別人而犧牲自己的機會、時間和感情,或者奚落了身邊真正需要保護和幫助的那個人。
這也是過度拯救他人所帶來的可怕後果。
那麼出現這種情況的人,他的心理狀態是什麼呢?

第一種就是“討好型人格”,爲了討好他人而將他人的事情看作最重要的事情,甚至出賣了類似尊嚴這種對自己最珍貴的東西。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一味的討好是對自己和身邊人的不負責,要避免成爲這種人。
第二種是過度“共情”。
某人的某事,讓你想起你自己所經歷的一件曾經自己沒做好的事,或者直接撥動了你對遺憾的執念。
你想通過拯救他人而完成“自我實現”。
可當你真的這麼做而且對方真的成功之後,會發現這種“自我實現”是虛假的,你的遺憾還是存在,內耗仍然在一點點佔據你的時間。
三、費力不討好
父母或者愛人有沒有向你抱怨過這句話:“我真是費力不討好!”
這是讓人因爲過度拯救他人之後,由於自己沒有獲得想要的結果和情緒價值之後,最容易出現的心態。
在聽到他們的抱怨之後你也很委屈啊,你或許很想說:“我不需要!”
可你真的敢說嗎?如果說出去之後,會不會讓他們更難過?進而釀出更大的危機。

這是別人拯救你,而你不願意被拯救的情況。
還有另一個情況,就是你拯救別人,而別人想一直被你拯救。
小時候我曾問過父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什麼意思?
父親強調了一個觀點——比起別人總找你要魚喫,不如你從一開始就教他怎麼捕魚。
因爲等有朝一日你家裏沒魚了,對方會把自己餓肚子的事情怪在你身上。

就像韓信在沒跟劉邦的打天下之前就是個“小混混”,總向一位老太太要飯喫。
後來他把人家的關懷當了成理所應當,最後老太太家裏缺糧食,韓信反而覺得自己被羞辱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不想被他人的過度依賴影響,那你從一開始就不要拯救對方。
善良是很珍貴的,而過度的善良則是拋棄了其珍貴的屬性,最後會成爲危機的根源,你可得記住嗷!
-The End -
作者-思婷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