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過後,多名高中生在緬北園區失聯:有些錯誤,一次都不能犯

由 第一心理 發佈於 心理

'25-07-27

這讓父母后半輩子可怎麼活?

多名學生離奇失聯!

這個暑假,最擔心的“孩子被騙到電詐園區”還是發生了......

2025年6月27日,湖北黃岡三名高中生,失聯。

2025年7月4日下午,陝西漢中一名高中生,在雲南邊境失去消息。

如果,我們有關注新聞報道,就會知道,失聯的孩子,還有很多。

不難看出,從事電詐的犯罪分子之所以把目標對象鎖定爲這些孩子,就是覺得,他們“涉世未深”好騙,而且又年輕。

這些年,防詐騙的宣傳力度,也不小。

爲什麼還是有這麼多孩子被騙呢?這些孩子都是怎樣被騙的?

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被騙過程。

在希望他們早日回家的同時,也是對其他父母和孩子的一種警示。

打暑假工、暑期遊玩,是孩子們被騙的主要誘因

2025年6月24日,湖北黃岡的三名高中生,乘坐飛機抵達昆明長水國際機場。

他們不是來玩的,而是爲了完成一項,網絡上認識的大哥,交代的送犀牛角的任務。

網絡大哥承諾給予高額獎勵。

三個孩子原本跟父母說好的,三天後就能回家,結果在6月27日,就失聯了。

隨後,孩子的父母報警。

根據警方通報的情況來看,三個孩子,在6月27日,發送的位置,就已經顯示在境外了。

就在這三個孩子失聯的第二天,陝西漢中的一名高中生彭宇軒,也踏上了一條失聯的路。

2025年6月28日,彭宇軒懷揣800塊錢,從漢中乘火車到西安,說是找朋友玩兩天,散散心。

早先,彭宇軒以復讀生的身份,參加高考,但是高考成績並不理想,所以心情不好。

本來說好的玩兩天,結果變成了四天。

本來說好的散心,結果變成了找兼職。

彭宇軒之前有過做兼職的經歷,所以父母也並沒有過多擔心。

然而,到了7月4日下午,彭宇軒在給女友發了一條消息“我在緬甸”後,就在雲南邊境失聯了。

7月5日,彭宇軒的媽媽楊女士,向陝西漢中及雲南普洱兩地警方報警。

雲南警方告知楊女士,他們能查到的彭宇軒的最後行動軌跡是從西安飛到昆明。

楊女士給勐啊口岸(中緬邊境的重要通關通道)的警方打去電話,對方也並沒有查到彭宇軒的相關蹤跡。

彭宇軒失聯後,他的媽媽楊女士曾接到過自稱跟緬甸軍方有關係的人的電話,他們說可以幫忙把彭宇軒救出來,但是需要支付20萬的費用。

楊女士一家本就是普通的農村家庭,先不說能不能湊齊這20萬,就算湊齊了,又真能保證對方會放了自己兒子嗎?

發生這種事,對楊女士一家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眼下,她能做的就是等待警方的消息。

孩子容易被騙的原因

十八九歲的孩子,正值血氣方剛的年齡,他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心,想要通過打暑假工、外出遊玩的方式,去豐富自己的閱歷。

但是,他們在辨別是非這方面,還很稚嫩,很容易相信別人,分不清接近他們的人到底是何目的,意識不斷自己正身處險境。

也就很容易掉進不法分子精心爲他們設計的陷阱裏了。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年的防詐騙宣傳力度這麼大,他們還是會被騙,真是讓人覺得很可惜。”

每年暑假,禁止下河游泳的宣傳力度也不小,可爲何還是有人不聽勸,還是要去河裏游泳,還是會出現溺水的事件呢?

人都有一種僥倖心理,事情不發生在自己身上,不會覺得事情有多嚴重。

那該怎麼辦?勸又勸不聽!

除了繼續勸之外,如果能儘早讓孩子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就能降低孩子身處險境的概率。

很多人誤解了“人生的容錯率其實很高”這句話

先前網絡上流行這樣一句話:“人生的容錯率其實很高”。

很多人誤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這句話的主要功效是鼓勵,我們在遭遇挫折時,要有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主要起到一個心理安撫作用。

事實上,人生的容錯率高還是不高,是要分事情的。

比如:高考失敗、大學失戀、中年失業,這些事,容錯率是高。

我們不會因爲這些事,就爬不起來。

但是,有些事,壓根就沒有容錯的機會。

像這種孩子被騙去電詐園區的事件,能給這些孩子和家庭多少容錯的機會呢?

有部分幸運的孩子能夠被解救回來。

那些沒有被解救回來的孩子,會面臨什麼下場?

被迫去做電詐,做不出業績,被關小黑屋,用電棍打。

打殘了,不給醫治,身體越來越不行,到最後落得個拋屍野外的下場。

所以,作爲父母要告訴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儘早明白,很多事情,其實是沒有容錯率的。

人生只有一次,且行且珍惜!

-The End -

作者-而這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