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一整年關稅威脅與貿易限制的動盪後,美國與中國達成了暫時的貿易休戰。特朗普同意將此前施壓中國管控芬太尼流通的 20% 關稅減半,降至 10%。同時暫停對中國船隻徵收新關稅,推遲對數千家中國公司的制裁。作爲回應,中國暫停部分稀土金屬出口限制一年,恢復採購美國大豆,並承諾嚴格管控芬太尼相關化學品供應。但《紐約時報》明確指出,這份協定可能對中國更有利,其判斷源於協定對中美雙方戰略目標的不同影響。
這一貿易休戰的達成並非偶然,而是雙方長期博弈後的結果。此前美國在 2025 年 4 月曾對華加徵所謂 “對等關稅”,中國隨即採取反制措施,雙方貿易關係陷入緊張。特朗普曾多次威脅對中國徵收三位數關稅,但中國通過建立稀土金屬出口監管體系並限制供應,直接威脅到美國汽車工廠的運營 —— 稀土是汽車製造等高端產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這一反制精準擊中美國產業痛處。最終在韓國會晤中,雙方達成妥協,而這樣的妥協從一開始就埋下了對中國有利的伏筆。

美媒認爲協定對中國有利,首要原因是美國推動供應鏈 “去中國化” 的努力遭到重創。《紐約時報》觀察到,許多企業雖有供應鏈多元化的想法,但關稅高低是其決策的核心考量。此前美國的高關稅曾迫使企業考慮將工廠遷至巴西、越南、印度等國,試圖降低對華依賴。
但關稅減半後,企業在華生產的成本壓力大幅減輕,急於轉移產能的必要性消失了。更關鍵的是,美國對印度、巴西等替代國的關稅有時比中國還高,這讓企業懷疑 “離開中國是否值得”,原本鬆動的供應鏈重新穩定在對華依賴的軌道上,而這正是中國希望看到的局面。
其次,中國在博弈中展現的反制能力得到認可,爲後續貿易談判奠定了有利基礎。《紐約時報》提到,中國之所以沒像印度、巴西那樣面臨更嚴厲關稅,核心在於其擁有有效的反制手段。相比之下,印度、巴西缺乏類似稀土管控這樣能直擊美國產業痛點的反制工具,只能被動承受關稅限制。此次協定中,美國主動降低關稅、暫停新制裁,本質是承認了中國反制的威懾力,這讓中國在未來的經貿互動中掌握了更多主動權。
再者,協定爲中國經濟帶來了確定性,而確定性正是當前企業最看重的要素。過去一年的關稅動盪讓中美企業都備受困擾,而貿易休戰帶來了可預測的貿易環境。中國作爲全球製造業中心,穩定的貿易條件能吸引更多企業留在中國市場,鞏固其供應鏈核心地位。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雖稱 “不想與中國疏遠但要降低風險”,但實際效果卻是企業因關稅穩定而更願意維持與中國的商業捆綁,這與美國最初的戰略目標背道而馳。
有網友說,美國想靠關稅逼走企業,結果自己先鬆了手,“這不是幫中國穩住供應鏈嗎”。也有網友從企業角度分析,“轉移工廠要花大價錢,關稅降了,誰還願意折騰,中國的產業鏈優勢本來就難替代”。還有網友點出本質,“中國有稀土這張牌,美國不敢真的把路走死,最後妥協的還是自己”。
這份協定是典型的 “中國守住了核心利益”。美國的核心目標是降低對華依賴,而中國的目標是維持供應鏈穩定,從結果看,中國的目標基本實現。有分析提到,中國的反制策略展現了 “精準打擊” 的智慧,沒有全面報復,而是瞄準美國關鍵產業,這種剋制又有力的回應讓美國意識到 “脫鉤” 代價過大。中方認爲大幅降低雙邊關稅符合兩國利益,這一說法也印證了中國在此次博弈中的有利處境。
特朗普政府的貿易協定看似實現了 “管控芬太尼”“恢復大豆出口” 等短期目標,卻在長期戰略上輸給了中國。《紐約時報》的判斷,本質是看清了協定對中美戰略目標的不同影響 —— 美國的 “去中國化” 目標變得模糊,而中國的供應鏈地位反而得到鞏固。這場貿易博弈再次證明,在全球產業鏈深度融合的今天,靠施壓和制裁達成目標早已不現實,平等協商纔是唯一可行的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