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MIT TR)
在基因編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關於“人類能否、是否應該編輯自身基因”的爭論再次被點燃。
近日,美國一位生物技術企業家籌得 3000 萬美元,成立一家以公共利益爲名的公司,研究如何安全地創造基因編輯嬰兒。這筆資金的出現,讓這場原本屬於科幻小說的議題,再次逼近現實。
這家名爲 Preventive 的企業由基因編輯科學家盧卡斯·哈林頓(Lucas Harrington) 創立。他表示,公司將專注於研究可遺傳性基因組編輯(Heritable Genome Editing),通過修改胚胎 DNA 中的突變基因或植入有益基因,預防疾病的發生。
哈林頓強調,Preventive 不會急於臨牀試驗,而是嚴格驗證該技術能否以安全、負責任的方式實施。不過,這一表態並未消除爭議。創造經基因改造的人類仍是全球科學界最敏感的話題之一。
儘管如此,隨着基因編輯技術的快速演進,塑造人類未來的誘惑仍讓許多創業者難以抗拒。理論上,即便是微小的基因修改,也可能造就不易患上心臟病、阿爾茨海默病等重大疾病的人羣,這些特徵還將代代相傳。
哈林頓表示,若該技術最終被證明安全可靠,它可能成爲本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健康技術之一。他估計,完成一次胚胎基因編輯的成本約爲 5000 美元,並認爲隨着科學共識和社會態度的變化,相關法規未來可能會逐步放寬。
Preventive 是美國今年以來第三家公開表示計劃研發基因編輯嬰兒技術的初創企業。此前,加利福尼亞的 Bootstrap Bio 正在尋求種子輪融資,並對“智力增強”方向表現出興趣;另一家 Manhattan Genomics 則仍處於籌建階段,尚未披露融資情況。目前,這些公司普遍規模有限,缺乏穩定的實驗設施與科研團隊,在主流基因編輯學界的認可度亦相當有限。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基因編輯專家費奧多爾·烏爾諾夫(Fyodor Urnov)對此類項目持堅決反對立場。他在郵件中指出,企業家推動“可遺傳性基因組編輯”的行爲既危險又誤導,甚至可能分散公衆對真正能夠造福患者的基因編輯療法的關注。他直言,這類項目的湧現令他痛心不已,並稱這種研究無益且有害。
Preventive 於 2025 年 5 月在特拉華州註冊成立,正式名稱爲 Preventive Medicine PBC。作爲一家公共利益公司,其章程要求在經營過程中將社會責任置於利潤之上。哈林頓在聲明中強調:“如果研究結果表明可遺傳性基因編輯無法安全實施,這一結論本身同樣具有重要的科學與社會價值。”
哈林頓同時是知名基因編輯公司 Mammoth Biosciences 的聯合創始人,並繼續擔任該公司董事。共同參與這項工作的還有:Conception Biosciences 首席執行官馬特·克里西洛夫(Matt Krisiloff),該公司是一家致力於開發輔助生殖技術以幫助那些原本無法生育的人擁有孩子的科研機構;哈佛大學劉如謙實驗室的佩頓·倫道夫(Peyton Randolph)博士,他是基因編輯技術的共同發明人;以及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教授、美國生殖醫學學會前主席寶拉·阿馬託(Paula Amato)醫學博士。
Preventive 的資金來源尚未完全公開。哈林頓僅透露,這筆 3000 萬美元由一批致力於負責任科學研究的私人資方提供,並確認其中包括他本人共同創立的風險投資公司 SciFounders。該基金由他與伴侶、商業夥伴馬特·克里西洛夫(Matt Krisiloff)共同運營。克里西洛夫目前是生物科技公司 Conception 的首席執行官,該公司正嘗試利用幹細胞生成人類卵子。如果成功,這一技術同樣可能深刻改變人類生殖方式。克里西洛夫也被列爲 Preventive 的聯合創始成員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基因編輯嬰兒的概念正逐漸引起加密貨幣領域的關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Coinbase 創始人、億萬富翁布萊恩·阿姆斯特朗(Brian Armstrong),他曾舉辦多場閉門討論會(哈林頓也曾出席),並公開表示現在是進入這一領域的最佳時機。
另一位加密企業家、LongGame Ventures合夥人威爾·哈伯恩(Will Harborne)也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歡迎 Preventive 的成立,並稱如果該技術被證實安全,廣泛應用將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一種社會責任。他的基金曾投資一家名爲 Herasight 的公司,利用基因檢測爲試管嬰兒胚胎按智商和其他特徵評分。由於監管空白,這類服務已悄然進入市場,業內開始將這些企業統稱爲“人類增強公司(human enhancement companies)”。
截至目前,Preventive 尚未與任何領先的科研團隊建立正式合作關係。烏爾諾夫透露,他近期曾收到另一家初創企業 Manhattan Genomics 的合作邀請,並直接回信拒絕:“請立刻停止。你們不會帶來任何益處,反而會造成嚴重危害。”
對於外界批評,哈林頓回應稱,Preventive 將通過公開、透明、循證的科研過程來重塑學界對胚胎基因編輯的看法。他表示:“我接觸的大多數科學家要麼認爲胚胎編輯的出現不可避免,要麼對其潛力充滿期待,只是尚不願公開表態。我們選擇以更開放的方式推動討論,正是爲了讓這一議題得到正視,而非繼續被迴避。”
從中國科學家早期實驗引發全球震動,到如今美國企業以“公益研究”名義重啓探索,基因編輯嬰兒的議題再次被推至科技與倫理的交匯點。
技術仍遠未成熟,但圍繞其展開的資本博弈、社會分歧與價值衝突,已經構成了一場關於“人類自我改造”的現實敘事。未來,這場實驗究竟是醫學突破的起點,還是倫理風險的邊界,仍有待時間與理性給出答案。
原文鏈接:
1.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5/10/31/1127461/heres-the-latest-company-planning-for-gene-edited-babies/
2.https://www.preventive.bio/blog/announcing-preven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