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增材製造:從“小衆技術”到“行業剛需”

由 科技導報 發佈於 科技

'25-11-04

原文發表於《科技導報》2025 年第17 期 《 金屬增材製造的前沿技術創新與應用 》

隨着製造業創新和技術需求多元化,金屬增材製造在航空航天、汽車、醫療和能源等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科技導報》邀請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董樊麗等撰文,文章回顧了2024年金屬增材製造的最新研究進展與熱點應用,分析了金屬增材製造在技術、標準和市場的不斷髮展中展現出的廣闊前景,尤其在智能製造、綠色製造和個性化定製領域具有巨大潛力,未來有望實現更廣泛的應用。

當製造業向“複雜、定製、高效”轉型,金屬增材製造(金屬3D打印)憑“逐層堆積”優勢脫穎而出——相比傳統切削工藝,它能實現複雜結構、輕量化與定製化生產,已深度滲透航空航天、醫療、汽車領域。2024年該技術在材料、工藝、智能化等方面突破顯著,正克服成本與精度瓶頸,未來將成智能製造核心力量。

一、2024年四大技術突破:撐起行業競爭力

1.新材料:從“能用”到“好用”

2024年金屬增材製造材料庫擴容,關鍵突破集中在四方向:

高性能合金: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Zhang團隊在Ti-5Al-5Mo-5V-3Cr合金中加納米鉬顆粒,細化晶粒並提升強度與塑性,如圖1;另有團隊研發的Ti42Hf21Nb21V16耐火高熵合金,屈服強度提升32%、延展性增加2%,如圖2。

圖1 通過激光粉末牀熔融製備Ti−5553的顯微組織和機械性能

圖2 製備耐火高熵合金的材料及實驗設計

功能梯度材料:Dan團隊通過鋁的擴散作用形成異質多梯度結構,設計的α-TiAl合金屈服強度近760MPa,如圖3;Zhu團隊實現鎳鈦合金成分梯度,定製相變溫度。

圖3 非均質多梯度結構的演化過程

新型粉末與油墨:Lin團隊開發液態金屬乳化凝膠油墨,結合水凝膠與鎵銦合金,實現高分辨率打印,如圖4;Ibrahim團隊用亞微米粉末提升SS316L力學性能,優於傳統工藝。

圖4 液態金屬高內相乳液凝膠的製備工藝及形成原理

生物兼容材料:Hu團隊用飛秒激光處理鈦合金植入體,提升骨整合與抗腐蝕性;Huang團隊在支架表面構建Cu-HHTP塗層,實現骨腫瘤消融與修復。

2.製造工藝:解決“浪費、變形、精度差”

2024年,製造工藝的優化讓金屬增材製造從“能造”邁向“造好”:

消除缺陷:中科院金屬研究所Qu團隊開發無孔洞增材技術,使Ti-6Al-4V鈦合金抗疲勞強度提升106%,如圖5,適用於航空航天。

圖5 3D打印鈦合金微孔分佈及微觀結構

控制應力與精度:Shang團隊優化激光參數並引入柔性支架,實現無裂紋鋁合金打印;Wang團隊用液氮冷卻降低鋁銅合金孔隙率。

提升表面質量:Ning團隊優化激光工藝,實現高質量純銅打印;Tertuliano團隊在粉末表面刻蝕納米級凹槽,提升光吸收效率。

3.自動化與智能化:降本提效核心

AI與實時監測技術減少人工依賴:

AI預測:Hu團隊用機器學習識別缺陷、預測疲勞壽命;Guirguis團隊通過紅外成像+AI優化工藝。

在線監測:Liu團隊開發EWMA控制圖用於監控激光沉積;Yu團隊用機器視覺提升打印一致性。

數值模擬:Yang團隊構建熱力學模型減少誤差;Proell團隊優化鈦合金微觀結構預測效率。

4.軟件升級:減少試錯

多款軟件落地提升效率:Yang團隊的SAMPLE2D軟件減少金屬玻璃晶化;Macedo團隊的VOLCO-X自動調整參數;Kjer團隊開發開源系統,支持多材料打印並共享圖紙。

二、市場與應用:三大行業成主力

1.市場增長:增速領跑

2024年市場擴張受三因素驅動:航空航天與醫療對定製部件需求激增、技術降低應用門檻、向汽車小批量生產等中低端市場滲透。行業預測其增速將持續領跑增材製造領域。

2.行業應用:突破性案例

2024年技術在多領域落地,代表性應用,如圖6。

圖6 金屬增材製造在重點行業的新應用

航空航天:生產發動機複雜部件,減重20%-30%且耐高溫,已用於多款機型。

汽車:爲新能源汽車定製電機、底盤部件,縮短研發週期30%,部分車企試產個性化配件。

醫療:定製假體與植入體(如鈦合金髖關節),貼合度更高。預測2034年全球3D打印醫療設備市場達165億美元,年均增長率12%。

三、政策與標準:保駕護航

2024年國內外政策推動規範化:

國內:發改委將金屬增材製造相關裝備、材料納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工信部推動七大行業應用該技術;中華醫學會發布骨科應用指南。

國際:美國在《2024製造業戰略計劃》中強調其地位,擬擴大軍事設備應用。

四、挑戰與未來:突破瓶頸

1.核心挑戰

成本高(設備與材料價格昂貴)、精度穩定性待提升、標準化不足、環保與回收技術待突破。

2.未來方向

材料創新:研發耐高溫合金,關注可回收性;

自動化:AI自適應控制實現無人生產;

規模化:結合傳統工藝降本,推動批量生產;

數字化:用數字孿生優化全生命週期管理。

結語

2024年技術、市場與政策推動金屬增材製造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未來隨成本下降、智能化提升,它將滲透更多領域,推動製造業向智能、綠色、個性轉型。對企業而言,抓住技術紅利可搶佔升級先機;對普通人來說,3D打印的醫療植入體、汽車配件等或將走進日常生活。

本文作者:董樊麗、張兵、楊劍英、李薇薇

作者簡介:董樊麗,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爲新材料戰略研究。

文章來 源 : 董樊麗, 張兵, 楊劍英, 等. 金屬增材製造的前沿技術創新與應用[J]. 科技導報, 2025, 43(17): 85−99 .

本文有刪改,

點擊獲取全文。

內容爲【科技導報】公衆號原創,歡迎轉載白名單回覆後臺「轉載」

《科技導報》創刊於1980年,中國科協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科技管理、優化科研環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諮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科技新聞、科技評論、專稿專題、綜述、論文、政策建議、科技人文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