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終極意義

由 才子情感 發佈於 情感

'25-07-28

婚姻出問題了,


妻子覺得丈夫得先改,


不改就是他的錯;


丈夫覺得妻子得先變,


不變就是她的問題。


兩人都憋着勁兒,


想把對方塞給我們這種諮詢師來“修好”。


比如我的一位學員小薔。


她和老公阿山結婚快十年了。


小薔跟我說的最多的,


就是阿山“像個悶葫蘆”


“家裏事一點不上心”


“說了八百遍也不動”。


她認定:只要阿山能變得主動點、


熱情點、會溝通點,


這個家立刻就能春暖花開。


她甚至偷偷錄下阿山在家,


沉默刷手機的視頻發給我,


想讓我教育他。


阿山在小薔的要求下,


勉強來找我做過兩次諮詢,一臉無奈:


“我做什麼她都不滿意,


怎麼做都是錯,乾脆不做了唄。


反而我覺得她要求太高、太焦慮,


要是能放鬆點,家裏就好了。”


小薔用了十年證明阿山“冷漠不負責”,


阿山也用了十年抵抗小薔的“挑剔”。


我跟小薔開玩笑:“你們倆啊,


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少點‘功力’這戲都演不了十年。”




在婚姻裏,別光聽對方說了什麼,


更要看他做了什麼;


同樣,別光聽你自己說了什麼,


更要看你下意識做了什麼。


深入交流後,


我發現了他們互動模式的“怪圈”。


比如,每當阿山試圖洗碗,


小薔總忍不住指出


“這裏沒洗乾淨”“碗該這麼擺”;


阿山想陪孩子玩,


她又覺得“方法不對”“太粗心”。


幾次下來,


阿山果然又退回去當甩手掌櫃。


小薔呢?嘴上罵着,


轉頭卻把活兒全攬過來,


做得又快又好。


你看,小薔嘴上強烈要求丈夫負責,


行動卻在“訓練”他繼續保持“不負責任”。


因爲只有阿山“不負責”,


小薔才能繼續扮演那個


“掌控一切”“不可或缺”的超人媽媽。


這角色,源於她原生家庭,


“長姐如母”的經歷,


讓她在“掌控一切”“被需要”中,


找到安全感和價值感。


而阿山的“逃避”,


也契合了他過去避免衝突的舊模式,


他曾是被過度保護的老幺。


兩人都在用行動,


把對方推回那個“最熟悉”


也“最安全”的舊位置。




婚姻中吵來吵去的戲碼,


根源往往不在對方身上,


而在我們心中那個沒被接納的、


“不夠好”的脆弱部分。


小薔真正害怕的,


可能不是丈夫不負責任,


而是如果他真能幹了,


她那個“超人”的價值感就崩塌了,


她需要面對自己,


並非“無所不能”的脆弱,


以及“不被需要”的恐懼。


如果小薔能真正看見並接納,


自己內心的焦慮、


對“不夠好”的恐懼,


願意爲自己的感受負起責任,


而不是一味要求阿山改變來安撫她,


僵局就會開始鬆動。


僵局頑固的根,就在於:


我們明明感覺到了自己,


內心的缺失和不安,


卻拒絕承認和麪對它。


於是,嘴上死不認賬,


“都是他的錯!”,


行動上卻像上了發條一樣,


拼命去填補那個洞。


結果呢?洞越填越大,


關係越來越僵。




婚姻中,兩個人心裏,


都藏着舊傷留下的“小鉤子”。


伴侶的言行無意識地鉤住你心裏的舊傷,


比如不被重視的痛、


被否定的羞恥,


你立刻產生反應,


攻擊或逃避,


又勾住伴侶的反應,


形成惡性循環。


化解之道在於:


看見並收起自己心裏的“鉤子”。


當對方的“鉤子”伸過來,


你能選擇不“上鉤”,


對方的鉤子也就失去了着力點。


我的小助理曾分享她的經歷。


她老公總嫌她開車“肉”“技術爛”,


每次坐車都要指點江山。


她以前每次都“上鉤”,


憋着火開得更猛,


想“打他臉”證明自己行。


她內心的“鉤子”是:


“你說我不行?


我偏要行給你看!


我不能接受‘開車不行’的自己。”


後來她覺察到了這個模式。


一次老公又嘮叨,


她深吸一口氣,


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回應:


“嗯,我承認開車沒你溜,


膽子沒你大。


我開車的目標就是,


安全穩當地到達目的地。


可能我這輩子都開不出你那種


‘人車合一’的感覺,


但這不代表我是個差勁的人。


你坐我車緊張,要不下次你開,


或者我開的時候你,


閉……目養神聽聽歌?”


她不再在“車技”上較勁了。


她認了:“我盡力了,


但在車技這個事上,


我目前就是做不到那麼好。”


這不是認輸或擺爛,


而是“放下”——


放下必須通過“贏過他”


來證明自己價值的執念。


後來她說:


“當我不再盯着他改不改,


省下較勁的精力,


才發現多了好多自在空間,


能享受路上的風景,


聽喜歡的播客,或者安靜開車。


這感覺太好了!”




走進婚姻時,


我們都帶着期待:


渴望被愛、被理解,


渴望有個依靠。


因爲我們都不“完整”,


所以才需要彼此。


可走着走着,


很多人開始在婚姻裏“武裝”自己,


好像什麼都能搞定,


害怕暴露脆弱。


因爲我們被太多聲音裹挾了:


你要做賢妻良母!


你要平衡事業家庭!


你要漂亮能幹會賺錢!


這些關於“好妻子”


“好婚姻”的“標準答案”,


像無形的鞭子,


抽打着每一個人。


結果呢?


我們開始在婚姻裏拼命“做好”,


扮演“完美”角色,


試圖讓自己看起來更“完整”。


彷彿只有“足夠好”,


我們才配存在,才配被愛。


我們做了無數努力,


去掩蓋這個“不夠好”,


不敢承認自己的侷限和無能爲力。


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陷阱。


接納真實的不完美,


擁抱那個“不完整”的自己,


纔是真正的“完整”。


就像現在的我,


沒有活成那個傳說中的“完美丈夫”


“完美父親”“完美諮詢師”,


但恰恰是承認,


並接納了這些“不完整”,


我才活得更真實、更放鬆。


一個人真正的“完整”,


不是通過不斷“做得更好”來實現的,


而是源於坦然接納那個


“不夠好”“有侷限”的自己。


如果我們用無盡的“努力做好”,


去對抗內心“我不夠好”的恐懼,


結果只會是深深的挫敗感,


並把過高的期待壓在伴侶身上。


婚姻必然陷入僵局。


所以,姑娘們,讓我們看清:


不是婚姻讓人失望,


而是婚姻像一面鏡子,


照見內心對自己的失望。


不是婚姻直接給人幸福,


而是婚姻提供道場,


讓我們學會調整心態、


經營關係,靠近幸福。


不是婚姻讓一個人完整,


而是婚姻逼迫我們,


接納自身的不完整,


在接納中找到內在的平和與力量。


說到底,婚姻就是一個容器。


它存在的意義,


或許就是讓我們清晰地看見,


真實卻不完美的自己,


認識並接納自身的侷限,


然後學習與這個獨特的自己和解,


並盡力經營一段有溫度的關係。


我常常在諮詢室裏感慨,


如果我們在婚姻的,


磕磕絆絆、痛苦執着中,


能多一份對自己的,


看見、坦誠和慈悲,


那麼這場婚姻的修行,


就真的可能打破我們舊有的枷鎖,


爲生命打開一片更遼闊、


更自由的天空。


這或許纔是婚姻最深的饋贈:


藉由另一個靈魂的映射,


最終認出並擁抱真實的自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