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四島之爭的背後,日本爲什麼唯獨不敢惹俄羅斯?是怕被打嗎?

由 尋史微鑑 發佈於 歷史

'25-04-24

要問這個世界上最讓日本害怕的國家是哪個?是高坐日本頭上做“太上皇”的美國?還是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國?很可惜都不對,答案很可能是俄羅斯。

日本民間曾做過一份關於“哪個國家是日本最大的威脅”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32%的受訪者認爲中國是日本最大的威脅,6%認爲是朝鮮,2%認爲是美國,但60%的人選了俄羅斯。

日本對俄羅斯的忌憚,根植於兩國數百年的地緣博弈與戰爭創傷。早在18世紀,沙俄的東擴便與日本在千島羣島和庫頁島爆發激烈爭奪。1855年《日俄和親通好條約》雖暫時劃定邊界,但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力崛起,兩國矛盾再度激化。

1904年日俄戰爭中,日本雖慘勝,卻未徹底擊潰沙俄的遠東野心;而1939年諾門坎戰役的慘敗,則讓日本對蘇聯的軍事實力產生深刻恐懼,關東軍精銳在朱可夫指揮的機械化部隊面前幾乎全軍覆沒,1.8萬人陣亡的代價成爲日本“北進戰略”的終結符。

二戰後,蘇聯依據《雅爾塔協定》接管南千島羣島,並以武力驅逐島上1.7萬日本居民,這一行動被日本視爲“領土割裂之痛”。而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對島嶼的實際控制,並持續強化軍事存在。

2010年,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登島視察,成爲首位踏足爭議領土的俄國家元首;2021年,俄軍在千島羣島部署“棱堡”反艦導彈系統,射程覆蓋整個北海道周邊海域,直接威脅日本本土安全。

這種從歷史到現實的武力威懾,使得日本社會形成了一種近乎本能的“恐俄情緒”,2021年民調顯示,74%的俄羅斯民衆反對向日本移交任何島嶼,而日本民間對俄“威脅感”的認同度遠超中美。

南千島羣島對俄羅斯而言不僅是領土象徵,更是遠東戰略的核心支點。羣島扼守鄂霍次克海與太平洋通道,若完全掌控,俄太平洋艦隊可將其作爲“內海屏障”,突破美國島鏈封鎖。爲此,俄軍近年動作頻頻:

  • 導彈威懾:2021年,俄軍在千島羣島部署“棱堡”岸基反艦導彈系統,配備射程600公里的“縞瑪瑙”導彈,可覆蓋日本北海道及周邊海域;同期,“舞會”導彈系統的加入進一步強化了對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壓制能力。
  • 常態化軍演:2014年俄軍在爭議島嶼舉行千人規模演習,動用新型無人機及反艦裝備;2024年更在與那國島附近開展“空海聯合作戰”演練,直接劍指日本西南防線。
  • 駐軍升級:島上現有俄軍基地常駐5000兵力,並計劃擴建爲永久性軍事樞紐。俄國防部直言:“這些島嶼是用蘇聯士兵鮮血換來的戰利品,誰也別想奪走”。

反觀日本,儘管自衛隊裝備精良,但在俄軍“核常兼備”的威懾下始終處於被動。日本學者曾悲觀評估:“僅俄太平洋艦隊就足以摧毀日本海空力量”。

更致命的是,日本在安保上高度依賴美國,而美國對俄烏衝突的綏靖態度(如默許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讓日本清醒認識到:華盛頓絕不會爲北方四島與俄正面衝突。

自1956年《蘇日共同宣言》以來,日本歷屆政府均將“索島”視爲核心外交目標,卻屢遭俄方戲弄,2018年,安倍政府以“移交兩島”爲條件推動和約談判,普京卻在會談前公開宣稱“俄羅斯國旗永不降落”。

2025年,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特朗普支持下高調索島,俄方24小時內回擊,要求日本“先解除制裁並承認俄主權”,堵死對話空間。

日本曾試圖以能源合作換取領土讓步,如參與俄“薩哈林2號”油氣項目、投資北極LNG開發。然而俄方一邊吸納日資,一邊在爭議島嶼推進經濟特區建設,甚至邀請中企合作開發漁業與礦產資源,將日本置於“付錢卻無話語權”的尷尬境地。

同時,俄羅斯民衆對領土問題的強硬立場遠超政府預期。2021年民調顯示,74%的俄公民反對移交任何島嶼,部分議員甚至組織示威,要求普京“用導彈回應日本挑釁”。

日本的“恐俄”本質是地緣政治的必然結果。作爲美國印太戰略的“前線堡壘”,日本既需配合美國遏制中俄,又不得不直面俄羅斯的軍事反制。這種矛盾在俄烏衝突後更加凸顯。

  • 制裁困境:日本追隨西方對俄製裁,導致兩國副外長級會談擱淺,俄方直言“制裁不撤,談判免談”。
  • 能源依賴:日本98%的液化天然氣依賴進口,而俄遠東油氣資源是其擺脫中東航道風險的關鍵。2021年,俄日簽署LNG供應協議,俄方藉機敲打日本:“合作可以,但主權免談”。
  • 美國算計:儘管美日同盟表面牢固,但美國更關注利用日本牽制中國,而非爲其與俄對抗買單。2024年美軍在沖繩新增反艦導彈部隊,名義上針對中國,實則將日本推向同時對抗中俄的險境。

日本成立的歸還北方四島協會

當前,俄日關係的死結在於雙方訴求的不可調和:俄羅斯視南千島羣島爲二戰勝利成果與國家安全底線,而日本將其定義爲“未竟的民族使命”。這種結構性矛盾註定短期內無解:

  • 俄方“開發即主權”策略:俄政府計劃投資150億美元將羣島打造爲自貿區,吸引中韓資本參與港口與旅遊業建設,通過“事實存在”鞏固控制。
  • 日本“虛擬主權”鬧劇:日本民間組織“北方四島協會”每年耗資4億美元宣傳“島嶼歸屬”,甚至發行標註四島爲“日本領土”的教科書,卻被國際社會視爲政治行爲藝術。
  • 中美俄三角擠壓:中國在爭議中的中立態度(承認二戰成果但呼籲和平解決)讓日本難以構建反俄統一戰線;而美國對俄“極限施壓”政策的失敗(如克里米亞事件)更凸顯日本戰略選擇的蒼白。

北方四島之爭的本質,是大國地緣角力的縮影。日本既無實力挑戰俄羅斯的軍事鐵拳,又無法擺脫美國的戰略捆綁,最終淪爲“棋局中的棋子”。正如俄外長拉夫羅夫所言:“日本若想拿回島嶼,先學會獨立外交再說”。

而對於俄羅斯,南千島羣島不僅是領土,更是民族尊嚴與全球地位的象徵,在這裏,妥協從未成爲選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