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5年以來,隨着中國在科技、軍事、文化等領域的不斷突破,關於中國國運大爆發的話題一時間引發了網友的議論紛紛。
關於“國運”二字,很多人都覺得看不見、摸不着,甚至覺得屬於玄學的範疇,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正所謂——時也,命也。這一點,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都是如此。

而且,關於中國國運的逆轉,已經有跡可循,甚至多數人早已經參與其中。
要想理解當前國運的逆戰,就必須先搞清楚,中國的國運是何時衰落,或者說落後於西方世界的。
因爲,翻開人類歷史的長卷,就不難發現,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中國無論是在制度、科技、文化以及經濟上,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到了近代,尤其是十九世紀前後,中國的國運就開始急轉直下。

如果說國運是一個正弦曲線,那麼,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一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可以說是上一個國運週期的波谷。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低谷,還是與中國此前錯失了三大機遇有關。
首先,第一個機遇便是從十六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正是這個“大航海時代”,造就了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多個海洋強國,同時也催生了殖民主義、霸權主義以及帝國主義。

大航海時代
而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明朝時期,雖然也有鄭和下西洋這樣的航海活動,但並沒有真正地向海外拓張,並且還開始封鎖沿海,最終導致中國在這一關鍵節點與西方國家拉開了距離。
其次,中國之所以在近代陷入了谷底,與從隋唐時期便誕生的科舉制度不無相關,要知道,科舉制度完全以四書五經爲綱領,幾乎扼殺了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這也是爲何中國會被後來西方的工業革命所碾壓的根本原因。
再者,對於近代西方世界所推行的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屬於後知後覺,不僅如此,新中國成立初期,效仿蘇聯執行的計劃經濟體制,更是拖了中國經濟崛起的後腿。

正是由於上述三大因素的疊加,使得中國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都處於被西方國家壓制的狀態,這極大地打擊了中國人民族自信,也讓不少人認爲,西方的資本主義就是比社會主義優越,這實際上是一種誤區。
那麼,既然經歷了國運的波谷,那麼中國的國運就理所應當回升。
其實,從1905年清王朝廢除科舉制度,引入新式學堂,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開始,中國的國運就已經有了逆轉的苗頭。

此後數十年,中國從舊社會走入了新中國,又及時糾正了計劃經濟的誤區,大膽打開國門,重新回到市場經濟,都預示着中國正在重新掌握自己的國運。
而國運的逆轉,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便是當前世界秩序正在加速重構,無論是仍舊沒有停火的俄烏戰爭,還是危機四伏的中東局勢,都在打破二戰結束以來的世界地緣政治平衡。

雖然,無論是俄烏戰爭還是中東局勢,中方都沒有直接參與,但是,正是因爲中國的穩坐釣魚臺,纔給了中國看清局勢,把握國運的機會。
而與中國相反,美國在俄烏戰爭與中東危機中都深度參與,在俄烏戰爭中扶持烏克蘭,在中東地區慫恿以色列,看似是在彰顯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實際上是在消耗自身的國運。
現如今,俄烏戰爭持續了三年之久,美國不僅自身在烏克蘭投入了巨大的財力,而且也讓其歐洲盟友看清了美國醜惡的嘴臉,可謂是得不償失,況且,現如今俄烏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意思,美國仍舊被綁在烏克蘭這艘賊船上。

至於中東局勢,美國所支持的以色列已經成爲了衆矢之的,而美國又不可能調轉船頭、放棄以色列,因此只能強行爲以色列撐腰。
這就導致美國得罪了諸多國家,而正所謂此消彼長,中國在上述兩個地緣政治熱點問題上不僅保持着中立的態度,而且還表現出了超級大國該履行的國際義務,這樣一來一回,中國的國際地位已經比肩美國。
如果說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的改變是第一個機遇,那麼這次由美國率先發難的全球貿易戰爭,則是中國國運轉折的第二大機遇。

雖然,看上去這場貿易戰爭,是由美國所主導,並且旨在扼殺中國強大的製造業,但如今美國方面顯然是雷聲大雨點小,甚至面對中國的反制措施,有些不知所措。
不久之前,美國白宮方面就傳出,成立專項工作組,和中國就貿易問題具體談判的消息,美國總統特朗普更是表示,不會和中國脫鉤。
以上種種信號都表示,在這場全球貿易話語權的爭奪戰,美國不僅僅是偃旗息鼓,而且是已經落於下風,這已經是全世界都看得出的事實。

因爲,在這場美國發起的貿易戰爭中,只有中國扛起了反抗的大旗,雖然其他國家都在觀望,但只要中國撐住了,那麼其他國家改弦易轍是早晚的事情。
至於第三個國運改變的機遇,自然是國家體制上的厚積薄發,要知道,長期以來,資本主義國家都認爲自己的制度最爲優越,但卻對於資本野蠻的原始積累方式隻字不提。
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雖然進程較爲緩慢,但是卻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尤其是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契合,才使得中國在過去半個世紀裏能夠迎頭趕上。

而隨着資本主義制度暴露越來越多的弊病,國家體制上的差異所帶來的成效將更加明顯。
以上三個因素的疊加,使得中國迎來了國運快速上升的週期,作爲普通人,要做的便是緊跟國家的腳步,勇當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