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當中,由於中國的軍事力量與主要的潛在對手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無論是在官方還是在非官方的表述當中,都直接將他們稱之爲“強敵”,不特定針對哪些國家。但如今隨着解放軍實力的上升,這種過去的慣用描述開始變化,“敵人”的概念也因此而變得愈發地清晰起來。

在4月22日所舉辦的海軍紀念活動上,擺在解放軍軍艦垂直髮射系統旁邊的一張介紹展板,就引發了許多人的高度關注。因爲這是首次對外軍所配備的裝備,點名道姓地描述爲“敵艦”。。難道說,今後中國海軍的建設方向要出現重大調整,從過去的遠海護衛、近海防衛開始轉向於制海權的爭奪?又爲何說,解放軍這就在給臺當局好好地“上課”?
01.解放軍新展板引發關注
作爲海軍對外交流的機會窗口,一年一度的海軍節活動,不僅是提升軍地關係的重要渠道,也是向外界釋放信號的一個新的契機。

據悉,在今年的海軍節活動上,052D型導彈驅逐艦的155艦“南京”號,特地擺放了一張介紹其所搭載的“鷹擊”-18反艦導彈展板,不僅粗略地介紹了這一型導彈的基本技戰術性能,還極其直白地寫道:該彈可採取超音速彈道攻擊美“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日“愛宕”級驅逐艦等“敵大中型水面艦艇”,具有很高的突防概率和命中率,大大提升了中國海軍的制海作戰能力。

回顧過去,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在展板上提及“敵艦”的相關內容,過去的描述大都模棱兩可,更像是單純介紹裝備,用“水面目標”等中性詞來指代。如今明確表示,這一型導彈,就是用來對付美艦與日艦的,屬實令人感到提氣。
02.背後有什麼含義?
實際上,若是單純從軍事的角度上來說,解放軍現階段在面對日本海上自衛隊,韓國海軍,以及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之時近乎不存在任何壓力,特別是在區域拒止體系完成迭代之後,以高超音速導彈爲核心的打擊體系已經成型。
而且較之於“鷹擊”-18這樣的亞超結合反艦導彈,尺寸更大,戰鬥部更足,突防能力更強的“鷹擊”-21高超音速艦載反艦彈道導彈,已經數次被確認列裝部隊。
這就意味着,這款能夠“收拾”日美的武器,依舊算不得是“最先進”,只能說是中國海軍裝備序列當中的“常規武器”。

但相比之下,美國海軍就顯得有點“慘”了。即使是在2025年,美軍航母戰鬥羣所依賴的反艦手段相當有限,依舊是戰鬥攻擊機所掛載的“捕鯨叉”與艦上搭載的“魚叉”爲主,即便是更加先進的LRASM,其整體保有量也難以支撐起一場高烈度衝突的消耗。
故而中國海軍這次“明牌”的背後,實際上是在昭告全世界,東西方海軍力量的差距正在進一步擴大。
至於說背後的原因,實際上也不難讓人理解,千禧年前後的治安戰讓美軍的建設思路集體跑偏,當“降本增效”這個詞和軍事裝備研發掛鉤之時,再加上美國特殊的軍事腐敗體制加持,那麼唯一的結果必然就是“既沒有降本也沒有增效”,徒留“增笑”。
JSF聯合打擊戰鬥機項目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其艦載型號F-35C,到目前爲止依舊未能解決超重的危機。

更要命的是,由於美國造船業衰退,美軍艦隊老化嚴重,導致其整體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狀況。雖然美國海軍現階段還可以維持一個“空架子”,可放在十年之後,美國海軍在面臨新的退役潮之時,重大危機就會出現:如果彼時的美軍拿不出足夠強大,足夠數量的次世代艦,美軍將徹底失去與中國競爭的資格。
03.給臺當局上了一課?
當然,對於解放軍公佈的這份新展板,恐怕最爲着急的莫過於是臺當局了。在島內臺獨分子們的認知當中,只要武統行動發起,美日聯合軍的“天兵”就會火速馳援。
但這份展板顯然戳破了他們的幻想,證明了解放軍所瞄準的強敵,實際上一直就是美日聯軍,並且已經在事實上具備阻擊它們的能力,臺獨分子所指望的“以武拒統”,終歸只是不切實際的泡影而已。

這也恰巧證明,歷史的發展固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臺當局與臺獨分子們沆瀣一氣,儼然已經站在了人民與歷史的對立面,無論以哪種方式來“謀獨”,都註定不可能成功。
實際上,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當中,臺島內媒體一直刻意貶低解放軍的軍事力量建設,給臺獨分子們塑造了“不堪一擊”的刻板認知,讓他們時不時上躥下跳,對先進武器裝備“指手畫腳”,可今天的這一份展板卻宛如一聲平地驚雷,直接將他們從幻夢當中驚醒。
更要命的是,隨着時間的推移,無論是海峽兩岸,還是太平洋兩岸之間的軍事力量差距,還會進一步擴大,軍事平衡上的東昇西降,早就不再是“未來時”,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在進行時”。

這就意味着,臺當局越不肯直面兩岸統一問題,越想使用“拖字決”,反而會導致他們手上能用於談判的籌碼越來越小,越會增大解放軍快刀斬亂麻的決心。解放軍這次好好地給臺當局上了一課,強烈的信號已經發出,接下來就看賴清德究竟是直面,還是選擇“裝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