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叛親離,指日可待

由 歷史其實挺有趣 發佈於 歷史

'25-07-18

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相關文獻來源。


(契丹壁畫)

耶律德光率兵南下,所到之處,要麼望風而逃,要麼獻城投降,雲州也不例外。

雲州節度使,叫做沙彥珣,一看契丹人來了,只能是出城相迎,只希望契丹人在城外走個過場就得了,要錢咱給錢,要糧草咱們也掏點,拿了東西就走,咱誰也別傷了和氣。

哪兒成想,契丹人不講究,一看雲州節度使親自出來迎接,他們七手八腳就把沙彥珣給捆了起來,直接關到了軍營裏。

雲州,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這個地方,在戰略意義上實在是太不一般了。

雲州在華北平原,在晉北大同盆地的中心,又處於山西,河北,內蒙三省交界,可以說,大同就是整個山西的門戶和屏障,這裏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在五代十國時期,更是中原政權抵抗契丹的第一道防線。

所以沙彥珣把問題想的太簡單了,契丹人此番南下,雲州他們是志在必得,怎麼可能打個過站就走了?

好在,沙彥珣還留了一手,他出城之後,關閉了城門,並且把雲州指揮權交給了雲州判官,也就是他的下屬吳巒。

契丹人在城下喊話,說你們節度使都被我們給俘虜了,你還掙扎什麼啊,乾脆投降得了。

吳巒沒有搭理契丹人,只是對雲州城內的將士們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們都是忠義守禮之人,怎麼能向蠻夷稱臣?

吳巒說我不投降,誰要投降,現在就走,我絕不阻攔,將士們衆怒如沸,大家振臂高呼,沒有一個要投降的,都嚷嚷着要和城池共存亡。

您要知道,這個時候後唐已經滅亡了,李從珂自焚而死,石敬瑭已經稱帝,並且石敬瑭也早就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人,如此看來,你吳巒就沒有再守城的必要了。

你替誰守城?替李從珂守,他已經死了,替石敬瑭守,問題這雲州就是石敬瑭送出去的。

但是,吳巒就是守,就是說什麼都不放契丹人進來。

吳巒當時的職務,是節度判官,這個官職,主要負責以資佐理,掌文書事務,說白了他就是沙彥珣的副手,是個高級文祕,但是危急時刻,這位文官爆發出了驚人的天賦,他倚靠雲州地形和城內的士卒進行頑強抵抗,和契丹人周旋,契丹大軍那是什麼戰鬥力啊,那幾乎是當時那個時代最強的一支勁旅,但在雲州城下,他們苦戰七天七夜,卻連雲州城的城門都沒摸到。

(堅守城池 吳巒)

遠在開封的石敬瑭知道,吳巒是個牛脾氣,除非戰死,除非城破,不然他是絕對不會把城池交出來的,無奈之下,石敬瑭只好給契丹人寫信,說你們先退兵吧,不然這麼耗下去也沒意義。

契丹人退兵之後,石敬瑭趕緊把吳巒給召了回來,工作給他調動了,不讓他在雲州待了,契丹人這才又率軍返回,接管了雲州。

我們可以說,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的行爲,他得不到後晉朝野的普遍認同,也無法獲得士大夫和武人的普遍好感,這種情況下,建國第一年,天雄軍節度使範延光就造反了。

範延光,河北臨漳人,後唐明宗李嗣源做節度使的時候,範延光就是李嗣源的部將。

當年晉軍和梁軍打仗,有一個很關鍵的人物,叫做康延孝,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這個人最開始是晉軍將領,後來投奔梁軍,在梁軍不得志,又要復投晉軍,而成功勸降的康延孝的,就是範延光。

範延光其人,工於心計,擅言辭,至於打仗水平,倒是稀鬆平常,還有一點,他這個人很有骨氣,梁晉交鋒之際,他曾經被梁軍抓獲,送回開封關押,飽嘗酷刑,斧鉞加身,卻死不投降,對於晉軍的情況,更是一個字都不交代。

後來莊宗滅梁,將範延光救出,一度引爲重臣,從此後他一直在朝中任職,後唐晚期則被派往地方,任職天雄軍節度使。

石敬瑭開國之後,除了被割讓出去的燕雲十六州,他幾乎是全盤繼承了後唐的遺產,政治軍事都繼承了,範延光也就成了後晉的天雄軍節度使。

只是,他明顯對石敬瑭沒有什麼好感,而且近些年來,範延光一直有點自命不凡,認爲自己能成就一番功業。

有天晚上他做夢,他就夢到一條大蛇,從他的肚臍鑽入他的身體裏,鑽到一半,被拽了出來,醒來之後他就找來了一個叫做張生的幕僚,問張生這是怎麼回事兒。

張生平素研習術法,正好專業對口,他聽範延光把這個夢一說,立刻表示,蛇,是龍類的動物,蛇往您身體裏鑽,這說明您有成爲帝王的徵兆。

張生算卦,只說好的,只算一半,實際上這不一定是個吉兆,因爲後來蛇被拽出來了,說明你範延光有帝王之兆,卻沒有帝王之命。

不過這也沒辦法,給領導算卦,管說吉祥話就得了。

古人就信這個,張生的話,可以說對範延光是影響深刻,也把他給坑了,到後晉建立,石敬瑭開國的時候,各地節度使都上表稱臣,只有範延光無動於衷。

當時還有個人,叫做祕瓊,這個人是成德軍節度使董溫其的部下,天下大亂之際,董溫其被契丹俘獲,被抓走了,祕瓊作爲部下,他不思營救,反而趁火打劫,痛下殺手,把董溫其的家人全都殺掉,最後奪走了董溫其的財產。

(暗藏異心 範延光)

這件事情,發生在後晉建立之前,等到後晉建立之後,石敬瑭着急用人,他就沒有處理祕瓊,反而讓他做了齊州防禦使,祕瓊是相當的開心,他大車小輛,拉着自己搶奪來的財產就奔齊州上任去了。

祕瓊去齊州,正好經過範延光的地盤,範延光明知道石敬瑭要用祕瓊,這是後晉朝廷委派的官員,可他一點也不慣着,殺掉了祕瓊,還把這份財產據爲己有。

這個行爲,使得石敬瑭意識到,範延光不是那種可以靠感化就能招攬到的人,此子暴劣不堪,狼子野心,日後必爲大患。

果然,石敬瑭的預感還是很準確的,後來範延光就造反了。

當時範延光手下的主要將領,有倆。

牙將孫銳,負責帶兵攻打濮陽,刺史馮暉,負責攻打黎陽,而石敬瑭這邊,派出了將領楊光遠,就是臨陣殺害隊友張敬達的那位。

說實話石敬瑭剛做皇帝,他處於有點無人可用的狀態,不然他也不會把水平一般的楊光遠派上戰場,但是想不到,孫銳和馮暉這倆人的水平,還不如楊光遠呢。

尤其是這個孫銳,他爲人輕浮且輕率,行軍打仗竟然張着傘蓋,搖着扇子,是飲酒唱歌,喫喝玩樂,最過分的是他還帶着十來個妓女隨行。

當時正值夏季,天氣酷熱,孫銳行軍途中,他是消暑解悶,好不愜意,士兵們卻一個一個又累又熱,大家都很不滿,不願意爲孫銳效命。

這樣的一支軍隊,主帥無能,士卒離心,很快被楊光遠擊敗,孫銳和馮暉灰頭土臉的逃回了天雄軍,城門一關,連應戰也不敢應戰了。

戰事不利,範延光有點後悔了,早知道造反就不造的這麼草率,於是他立刻派人到開封去請降,又託人給楊光遠送去降書,讓他轉交石敬瑭,意思就是不打了,歸順了,但是石敬瑭一概置之不理。

早幹嘛去了?現在請降,晚了!

沒辦法,既然投降不成,打又打不過,範延光只能是在魏州城裏堅守。

所謂,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範延光主動出擊,兵敗如山倒,現在他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龜縮不動,卻產生了奇效。

魏州城,形勢複雜,工事完備,石敬瑭用兵猛攻,打了好長時間,一點進展都沒有,再這麼耗下去,後晉軍糧草不足,可就得退兵了。

(開國後晉 石敬瑭)

石敬瑭攻城不利,手底下一個叫做張從賓的將領還倒戈投敵,投靠了範延光,投靠了範延光還不算,張從賓還把石敬瑭的兩個兒子,一個石重信,一個石重乂給殺了,之後張從賓更是引兵作亂,在國庫裏還偷了不少錢,最後佔據汜水關,要和範延光守望相助。

有一個叛亂,就有兩個叛亂,有兩個叛亂,就有三個,四個,你不馬上遏制住,情況只會越來越遭,無奈之下,石敬瑭只好放棄強攻(當然也攻不進去),轉而開始主動招降範延光。

一開始,範延光不投降,因爲他投降的時候,石敬瑭不幹,現在石敬瑭允許他投降了,他一方面要拿一下架子,另外一方面他也懷疑這是不是石敬瑭在用計,後來還是石敬瑭派了不少人好說歹說,又許諾給他豐厚的官職和獎勵,甚至頒給他免死鐵卷,許諾保證他和他家人的安全,範延光猶猶豫豫之下,這纔開城獻降。

其實,石敬瑭對範延光恨之入骨,你在我開國的時候兵變作亂,搞得我元氣大傷,你給我上眼藥,我能不想殺你麼,只是石敬瑭畢竟現在做皇帝了,說話不算數,殺降,有損他的聲譽,他只能是忍着脾氣把許諾給範延光的條件一一兌現。

至於範延光,他很識時務,現在石敬瑭把他招降了,不殺他,是因爲怕影響不好,等過兩天他皇帝的位子做安穩了,到時候殺自己,自己也是一被殺一個不吱聲,出於這個考量,他無心在朝廷裏做官,乾脆辭去職務,選擇告老還鄉。

只不過,歷史是何其諷刺,範延光不留戀官位權力,卻捨不得當年他從祕瓊手裏奪過來的財寶,回家的路上,他也大車小輛的把這些財寶往家裏拉,正好經過楊光遠的地盤,這楊光遠啊,他也惦記這些財寶,於是派自己的兒子楊承勳在半路上劫財害命,奪走這些財寶,並將範延光殺死。

臨死之際,範延光大喊,說皇帝賜我免死鐵卷,你們怎麼敢這麼對我?楊承勳不搭話,只是把他放到馬上,從一座浮橋上連人帶馬推了下去,範延光由此溺死。

等到報告朝廷的時候,楊光遠則說範延光出了交通意外,投水自盡而死。

石敬瑭眼睛一眯,他能不知道怎麼回事兒呢?他自然是大罵楊光遠一頓,可以說是完美復刻了三國演義中許褚殺許攸,曹操罵許褚的情節,表面上石敬瑭非常憤怒,非常傷心,還輟朝一天,追贈範延光爲太傅,實際上心裏早就樂開了花。

想當初,祕瓊因爲覬覦財寶,殺害了董溫其一家,後來,範延光爲了財寶,又殺死了祕瓊,現在,楊光遠爲了這些財富,又不惜殺死範延光,真可謂是人爲財死,鳥爲食亡。

只是,從來是血鏹蝕骨,孽債連環,貪鏈自縛,利刃終旋,今日你得此不義之財,暗自竊喜,且不止奪饕餮之餐,必裂於鼎鑊,他日人頭落地的,會不會就是你楊光遠呢?

人性之惡在亂世中的自我複製與反噬,貪婪與野心驅使下的宿命式悲劇循環,說來說去,誰,都逃不過這個修羅場...


參考資料:

《舊五代史·晉書列傳十二》

《新五代史·雜傳第三十九》

閆建飛.中央與地方軍制的互動:五代前期禁軍編制新論.學術研究,2025

桑東輝.“五代無忠臣”辨——五代時期政治生態和忠德狀況考論.武陵學刊,2024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