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一個小小的中美洲國家,愣是靠一條運河讓全球兩個超級大國——中國和美國都得乖乖掏錢。
巴拿馬,這個國家不大,人口才400多萬,國土面積還沒重慶大,卻能讓中美兩國心甘情願交出天價過路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它的底氣從哪兒來?
巴拿馬的來頭和關鍵人物
巴拿馬位於中美洲的最南端,面積7.5萬平方公里,人口大約400萬,首都在巴拿馬城。1501年,西班牙殖民者佔領了這塊土地,把它當成了資源掠奪的據點。
1821年,西班牙被趕走後,巴拿馬併入了哥倫比亞共和國,但這並不意味着它真正獨立。
1903年,美國插了一腳,促成巴拿馬從哥倫比亞獨立出來。主導這件事的美國總統是西奧多·羅斯福。

他看中了巴拿馬的地理位置,尤其是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潛力,早就盯上了巴拿馬運河這塊肥肉。
羅斯福通過外交施壓和軍事支持,幫巴拿馬“獨立”,但代價是簽訂了一份不平等條約,把運河的控制權完全交給美國。
這條運河的收益全進了美國口袋,巴拿馬人只能乾瞪眼。羅斯福因此在美國國內名聲大噪,後來還被刻進了總統山,可對巴拿馬來說,這不過是從一個殖民陷阱跳進了另一個。

到了20世紀70年代,巴拿馬出了個硬骨頭——奧馬爾·托里霍斯。他1929年出生,家裏條件一般,靠着軍事生涯一步步爬上來,1968年通過政變當上了國家領導人。
托里霍斯是個民族主義者,鐵了心要拿回運河主權。1977年,他跟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簽下了《巴拿馬運河條約》,明確1999年12月31日運河主權歸還巴拿馬。
這份條約是巴拿馬命運的轉折點。托里霍斯沒等到那一天,1981年他因爲飛機失事去世,年僅52歲。
但他的努力給巴拿馬鋪了路,讓這個小國有了翻身的機會。托里霍斯不是完人,他的執政手段有爭議,但他在運河主權上的堅持,確實讓巴拿馬人挺直了腰桿。

巴拿馬運河是整個故事的核心。這條運河長80公里,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1914年正式通航,直接改寫了全球航運的格局。
運河的點子最早是西班牙人想出來的。1534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五世就派人去巴拿馬勘察,想挖一條通道,方便把美洲的資源運回歐洲。
那時候,巴拿馬的交通極不方便,貨物從太平洋到大西洋,得繞着南美洲走,耗時好幾個月,路上還得面對風浪和海盜。
1771年,西班牙人提出了四個可能的開鑿地點,但還沒動工,拉美獨立戰爭就爆發了,計劃只能擱置。
19世紀末,法國人接過接力棒,工程師費迪南·德·雷賽普斯信心滿滿地開工。他之前挖過蘇伊士運河,以爲巴拿馬也是小菜一碟,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巴拿馬的熱帶氣候、疾病肆虐,加上地形複雜,工程死傷無數,法國人賠了夫人又折兵,只好放棄。

1903年,美國人來了。美國總統羅斯福親自拍板,投入3億美元,這在當時是天文數字,相當於今天的幾十億。1904年,工程正式啓動,施工條件極其惡劣。
巴拿馬的氣候又熱又潮,工人得忍受蚊蟲和疾病的折磨,瘧疾和黃熱病帶走了上萬條人命。地形也不好,岩石堅硬,塌方事故時有發生。
1914年8月15日,運河終於通航,第一艘貨輪通過時,標誌着人類工程史上的奇蹟誕生。運河的意義不言而喻。從美國西海岸到歐洲,走巴拿馬運河比繞南美洲的合恩角快一個月。

合恩角那地方,風大浪急,號稱“死亡西風帶”,貨輪稍不留神就可能翻船。巴拿馬運河就不同了,安全又高效,成了全球航運的命脈。
運河的收費是巴拿馬的搖錢樹。平均每艘船通過運河,要交150萬元人民幣的過路費。全球每年有1.4萬艘船從這兒過,光過路費就能給巴拿馬帶來50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中國每年得交100億元,美國交的更多。這錢怎麼收的?巴拿馬運河管理局有一套嚴格的流程,根據船的噸位、貨物類型和航程來算賬。
管理局大樓在巴拿馬城,工作人員每天盯着電腦,覈算數據,開出賬單。船長們得在運河入口遞交航行計劃,付完錢才能通過。沒人敢賴賬,因爲繞路成本更高,風險也大。
結語:
運河的地理位置太獨特了,全球沒第二條水路能跟它比。巴拿馬的底氣還來自運河主權的迴歸。1999年12月31日,美國正式把運河控制權交還巴拿馬。從那天起,運河的收入全歸巴拿馬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