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昔日愛將李喜明:曾呼籲兩岸和平,叫囂稱該從源頭打擊大陸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7-18

你知道嗎,李喜明這個人,在臺灣軍界算是挺有故事的一個傢伙。他從一個海軍小兵起步,一步步爬到參謀總長的位置,還被蔡英文當成心腹提拔。

但後來,他的一些觀點又讓綠營裏的人覺得他不夠激進,尤其是兩岸問題上,他老強調和平對話,可島內有些人卻在那喊着要從源頭打大陸。這事說起來,挺有意思的,得從他的背景說起。

李喜明1955年生在臺灣,祖籍山東青島。他爸是1949年跟着國民黨過來的那種外省人背景,但他自己算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

1977年從海軍軍官學校畢業,就開始在海軍混日子。

先是幹潛艇兵,那時候臺灣海軍的潛艇部隊還挺原始的,他一步步從基層幹起,當過海虎號潛艇的副長和艦長。1995到1997年,他當海虎號艦長,那幾年正好是臺灣海軍在加強潛艇戰力的時期。他幹得不錯,積累了不少經驗。

1998年,他有機會去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留學。這在美國派系的臺灣軍官裏挺常見的,那時候美國通過這種方式影響臺灣軍方。他回臺灣後,升遷就快了。

2003到2004年,當海軍艦隊指揮部的作戰長;2004到2005年,當參謀長;2005到2006年,當副指揮官。2006到2007年,管海軍的教育訓練指揮部。陳水扁時代,他搭上本土派提拔的順風車,2007年4月到5月,當國防部長辦公室主任。那時候陳水扁在大力推本土將領,他正好是受益者。

馬英九上臺後,他也沒受影響,繼續升。

2008年11月到2010年9月,當戰略規劃司司長;2010年10月到2012年6月,當常務次長;2012年7月到2013年7月,當海軍副司令;2013年8月到2015年1月,當副參謀總長。2015年1月底到2016年5月,他當海軍司令。那時候他60歲了,本來以爲就這麼退休了,結果蔡英文2016年上臺,把他拉上去。

蔡英文缺自己人,就用陳水扁時代的舊將。李喜明被破格提拔,2016年6月到2017年4月,當軍政副部長,這是第一個現役軍人幹這個職位的。

2017年5月到2019年6月,他當參謀總長,管整個臺軍。那幾年,他幫蔡英文穩軍心,推動潛艇自造計劃,還提了整體防衛構想,強調不對稱作戰。退休後,他去美國智庫2049研究所當客座研究員,還在清華和政大教書。

說實話,李喜明這人軍旅生涯挺順的,從潛艇兵到頂層,沒啥大挫折。但他不是那種死硬的臺獨分子,他的觀點更務實。他老說臺灣要靠自己,別指望美國直接幫忙。退休後,他寫書《臺灣的勝算》,講不對稱戰略,用小東西打大的,避開大陸的強項。

現在說說標題裏的那部分。李喜明在兩岸問題上,確實說過一些呼籲和平的話。比方說,2022年他在訪談裏講,馬英九時代強調伐謀伐交,好好談,蔡英文則加強武備但沒溝通,都不是好辦法。他覺得兩岸得對話,避免仇恨升級。2021年,他在美國智庫說,大陸軍演後,默契沒了,擦槍走火風險高,臺灣對上大陸沒勝算,美國也保不住,得早點談。

但島內有些人不一樣,他們喊着要從源頭打擊大陸。

像黃澎孝那種,以前國民黨背景,現在倒向民進黨,在節目裏說,美國該幫臺灣,在解放軍福建集結時就打,直接源頭攻擊。還說用雲峯導彈打三峽大壩或北京,拖延時間。源頭打擊派覺得,先發制人,打亂大陸編組,爲臺灣爭時間。

但李喜明不贊成這個,他覺得不現實,臺灣導彈一發射,基地就完了,大陸反擊更快。他反對買更多潛艇或雲峯導彈,覺得那是浪費錢,得轉和平解決問題。

黃澎孝還批評李喜明,說他思想停在馬英九時代,太溫和,沒爬出深藍缸子。黃澎孝自己以前去大陸節目撈錢,現在幫臺獨站臺,挺激進的。源頭打擊這套,在臺灣軍界有市場,但專家說,美國都不敢這麼幹,臺灣更不行。一旦臺灣先動手,兩岸那點表面一家親就沒了,大陸雷霆一擊肯定來。

李喜明退休後,沒閒着。

2019年7月起,在2049研究所研究不對稱戰略。2020年,開始在清華和政大兼課,教戰略風險。2022年9月,出書《臺灣的勝算》,賣得不錯,在簽名會上推他的構想。書裏他主張停某些導彈研發,營造兩岸和諧。他還推國土防衛部隊,建立志願兵,分散作戰。

但爭議也來了。黃澎孝在媒體上批他的書,說脫離現實,反對源頭打擊,等敵人接近纔打,太被動。2023年,李喜明在華府說,不管誰當臺灣總統,北京統一目標不變,得積極備戰,但也得了解敵人,避免憎恨影響判斷。2024年,他繼續在論壇講整體防衛,推動志願部隊。到2025年,他還在戰略圈活躍,參加龍應臺基金會的和平大使計劃,說和平需要創新,避免戰爭。

他的結局呢?

到現在,他還是退休將領,在學界和智庫影響防務討論。沒捲入大丑聞,但他的溫和立場讓綠營有些人不爽。整體看,他從蔡英文愛將,到退休後獨立發聲,挺有自己一套的。但兩岸緊張下,他的和平呼籲和不對稱戰略,能不能落地,還得看。

李喜明這傢伙,軍旅路走得穩,但兩岸觀點務實。他呼籲和平,是覺得臺灣沒本錢硬碰硬,得談。但源頭打擊那幫人,喊得兇,實際風險大。臺灣得想想,怎麼在夾縫中求存,別光喊口號。

再深挖點,李喜明推動的整體防衛構想,是從2017年當總長時就開始的。那時候,他看到大陸軍力升級,臺灣傳統建軍不行,得轉不對稱。用無人機、水雷、便攜導彈,成本低,機動高。2021年斯坦福論文,他講理論實踐,強調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民防最後防線。

源頭打擊派呢?他們覺得重層嚇阻,外層源頭打,中間攔截,內層近戰。但李喜明說那是空談,臺灣資源有限,得現實點。

2025年6月,有機構兵推,反映他的不對稱理念和臺軍傳統角力。賴清德當局可能受影響,但不能無視。

李喜明退休後,還參與《行動代號2027》製作,模擬臺海衝突。2023年,他說北京航母不是針對臺灣,是稱霸世界。威脅是東風導彈、潛艇、轟炸機。

黃澎孝那種叫囂,代表激進一派。但李喜明提醒,不要幻想美臺並肩,沒溝通沒情報共享。2022年訪談,他潑冷水:臺灣靠自己。

想想看,李喜明從蔡英文提拔,到退休發聲,轉變是基於現實。他呼籲兩岸消弭仇恨,別搞反中仇中。源頭打擊聽起來解氣,但一開火,臺灣導彈基地先毀,收臺就近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