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於海上活靶子?澳專家:一旦中美開戰,福建號航母活不過一週!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7-18

2023年,一個澳大利亞專家彼得·萊頓跳出來放話,說福建號要是碰上中美開戰,撐不過一個星期,直接淪爲“海上活靶子”。

這話聽着挺刺耳,到底是危言聳聽還是真有道理?

福建號航母:中國海軍的新王牌

福建號是中國的第三艘航母,也是第一艘完全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大傢伙,2022年6月17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廠正式下水。

它的全名叫“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福建艦”,舷號18,命名來自福建這個沿海省份。

這艘航母可不是小打小鬧,滿載排水量超過8萬噸,長度約316米,寬度76米,屬於“超級航母”的範疇。跟之前的遼寧艦和山東艦比,福建號最大的亮點是裝備了電磁彈射系統(EMALS),這玩意兒讓艦載機起飛更快、更靈活,直接把中國航母技術拉到了一個新高度。

技術參數和能力

福建號用的是常規動力,靠蒸汽輪機推動,最高航速能到30節(大約55公里/小時),這速度在航母裏不算慢。它的甲板上有三條電磁彈射軌道,能同時起飛多架飛機,效率比傳統蒸汽彈射高不少。據公開信息估算,福建號能搭載50到60架艦載機,包括殲-15戰鬥機、殲-35隱形戰機(還在研發中)、直-20直升機,以及未來的KJ-600預警機。相比之下,遼寧艦和山東艦用的是滑躍起飛,只能帶30多架飛機,福建號的戰鬥力明顯更強。

除了艦載機,福建號還有一整套防禦系統。它裝了相控陣雷達,能360度監控周圍空域和海面,發現敵方飛機或導彈。艦上還有紅旗-10近程防空導彈和1130近防炮,專門對付來襲的導彈和無人機。加上護航的055型驅逐艦、052D型護衛艦和核潛艇,福建號的航母打擊羣火力不容小覷。

從2024年5月1日開始,福建號已經進行了多次海試。到2025年6月,官方報道說它完成了至少8次出海測試,總航行時間超過100天。這些海試主要驗證動力系統、電磁彈射和攔阻裝置的可靠性。外界猜測,福建號可能會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正式服役,加入中國海軍的作戰序列。

福建號的出現,意味着中國海軍從近海防禦走向了遠洋作戰。它的任務可能包括保護海上航線、在南海或東海巡航,甚至在必要時支援兩棲作戰。不過,它到底有多強,還得看實戰表現,畢竟航母不是造出來擺着看的。

彼得·萊頓是誰?他的爭議言論咋來的?

彼得·萊頓是個澳大利亞軍事專家,身份挺多:格里菲斯大學的研究員、英國皇家聯合服務研究所的副研究員,還有澳大利亞空軍退役的上校。他在軍事圈混了幾十年,從飛行員幹到國防武官,還在美國五角大樓幹過一陣子,拿過美國國防部的勳章。退役後,他轉行做學者,研究大戰略和亞太軍事問題,寫過不少書和文章,比如《大戰略》和《機器人時代戰爭》。在西方軍事評論界,他算有點名氣。

2023年,萊頓在一次公開場合提到福建號,說如果中美真打起來,這艘航母活不過一週,直接被打成“海上活靶子”。他這話一出,立馬在國際媒體上炸了鍋。他的主要論點有幾個:

動力短板:福建號用的是常規蒸汽輪機,不是核動力,速度和續航能力比不上美國航母,跑不遠也躲不快。

艦載機數量少:福建號最多帶60架飛機,而美國航母能帶70到80架,空中作戰撐不住。

防禦能力弱:他說福建號在面對美國海軍的飽和攻擊時,基本沒還手之力,導彈一來就得完蛋。

經驗差距:中國海軍用航母才十幾年,美國卻玩了快一個世紀,操作經驗和戰術水平差一大截。

萊頓這話聽着挺唬人,但細琢磨有點站不住腳。咱接下來就一條條分析,看看他是不是在危言聳聽。

福建號真有那麼不堪嗎?

萊頓的說法雖然聽着嚇人,但真要較真兒,還得拿事實說話。福建號到底是不是“活靶子”,得從技術和戰略兩個層面看。

動力和續航:真比美國差那麼多?

萊頓拿福建號的常規動力說事兒,說它不如美國核動力航母。這沒錯,美國的尼米茲級和福特級航母用核反應堆,續航力能到20年不加油,跑個幾百萬公里沒問題。福建號靠蒸汽輪機,跑個幾千海里就得補給燃料,續航確實不如核動力。

但問題是,中美海軍的作戰場景不一樣。中國海軍主要是近海防禦,福建號大概率在東海、南海或者西太平洋活動,離家不遠,補給線短。美國航母要全球部署,從本土到亞太得橫跨太平洋,補給線長得嚇人。所以,福建號的常規動力在近海作戰裏問題不大,核動力的優勢沒那麼明顯。

再說速度,福建號30節的航速跟美國航母差不多,機動性不差。萊頓說它“跑不快”,有點誇張了。

艦載機:數量少就一定輸?

萊頓拿艦載機數量對比,說福建號50到60架比美國70到80架少,空中作戰頂不住。這話有一定道理,美國航母確實能多帶十幾架飛機,空中優勢更明顯。尤其美國有F/A-18“超級大黃蜂”和F-35C隱形戰機,技術成熟,作戰半徑大。

但福建號的電磁彈射是個大加分項。電磁彈射比美國老航母的蒸汽彈射效率高,能更快地把飛機送上天。而且殲-15雖然比不上F-35,但中國還在研發殲-35隱形戰機,未來上艦後戰鬥力會提升。加上KJ-600預警機,福建號的偵察和指揮能力也不弱。

更關鍵的是,航母不是單打獨鬥。福建號有航母打擊羣護着,055型驅逐艦的防空火力能覆蓋幾百公里,岸基導彈和空軍也能支援。萊頓光盯着艦載機數量,沒看整體作戰體系,有點片面。

防禦能力:真扛不住飽和攻擊?

萊頓說福建號防禦弱,碰上美國導彈就得沉。這個說法有點嚇唬人。美國確實有強大的反艦武器,比如LRASM遠程反艦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打航母很有一套。但福建號也不是喫素的,它的反導系統包括紅旗-10和1130近防炮,能對付近距離威脅。護航艦的相控陣雷達和垂直髮射系統還能攔截中遠程導彈。

中國海軍這些年在東海和南海演習裏,反艦和防空能力進步明顯。岸基的東風-21D和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號稱“航母殺手”,射程能到幾千公里,美國航母想靠近也得掂量掂量。萊頓假設福建號孤零零捱打,顯然沒考慮中國海軍的多層次防禦。

經驗差距:新手真打不過老兵?

萊頓最後一點是經驗差距,這倒是說到點子上了。美國海軍從二戰開始玩航母,積累了80多年經驗,航母戰鬥羣的協調能力全球頂尖。中國從2012年遼寧艦服役纔開始摸索,實戰經驗幾乎爲零,訓練和指揮水平跟美國確實有差距。

但經驗這東西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海軍這幾年瘋狂練兵,航母編隊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演習越來越多。福建號服役後,肯定會加大訓練力度,差距會慢慢縮小。萊頓拿現在的經驗差說福建號活不過一週,有點把時間凍結的意思。

中美海軍實力對比:誰更佔優?

要判斷福建號能不能活下來,還得看看中美海軍的整體實力。畢竟航母不是單挑,而是體系作戰。

美國海軍:全球霸主

美國海軍是全球最強,沒啥爭議。它有11艘核動力航母,每艘都能帶70到80架飛機,總噸位超過100萬噸。加上幾百艘驅逐艦、護衛艦和潛艇,美國能在全球任何地方投射力量。它的航母戰鬥羣配合默契,靠衛星、預警機和無人機組成的信息網絡,能精確打擊幾千公里外的目標。

美國還有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從日本到關島,再到夏威夷,補給和支援都很方便。武器方面,F-35、LRASM這些高端裝備讓美國在技術上領先。

中國海軍:後起之秀

中國海軍這幾年發展快得嚇人。到2025年,它有3艘航母(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號),第四艘據說已經在造,總噸位接近20萬噸。除了航母,還有50多艘驅逐艦、70多艘護衛艦和60多艘潛艇,數量上已經超過美國。

但中國海軍的優勢在近海。東風系列導彈、岸基雷達和空軍能覆蓋第一島鏈以內的大片區域,美國航母想靠近得冒很大風險。福建號加上055型驅逐艦,火力和防空能力在近海完全能硬剛。

遠洋作戰是中國海軍的短板。補給艦數量少,海外基地幾乎沒有,航母跑遠了容易被切斷後路。美國在這方面佔絕對優勢。

衝突場景分析

如果中美真打起來,戰場可能在西太平洋,比如臺灣海峽或南海。美國航母會從遠處發射導彈和飛機,靠數量和技術壓着打。中國則會用福建號牽制敵方,同時靠岸基導彈和潛艇反擊。福建號能不能活一週,取決於它離岸多遠、護航艦多強、美國投入多少火力。

萊頓假設福建號一上來就被美國圍毆,顯然是按最壞的情況算的。但中國海軍肯定不會傻乎乎讓航母單幹,實際生存能力應該比他說的強。

萊頓言論的後續:被打臉了嗎?

福建號下水後,萊頓的言論一直被拿來討論。2023年底,他在《戰略家》上又發文,堅持說中國航母遠洋作戰不行。但隨着福建號海試順利推進,他的觀點開始站不住腳。2024年到2025年的多次海試證明,福建號的系統穩定,電磁彈射和艦載機配合都沒問題。

中國官方沒直接回應萊頓,但軍方多次強調,福建號是捍衛國家利益的利器,不是擺設。國際上,有些專家支持萊頓,覺得中國航母還是嫩了點;但更多人認爲,他低估了中國海軍的體系作戰能力。

萊頓的影響力還在,但他有點被貼上“冷戰思維”的標籤。福建號每出海一次,他的“活不過一週”就多被嘲笑一分。到2025年,這話已經成了軍事圈的笑談。

中國海軍的未來

福建號只是個開始。中國海軍的目標是到2035年建成“遠洋型海軍”,航母數量可能到5到6艘。第四艘航母據說已經在設計,可能用核動力,直接對標美國。殲-35和新型預警機的研發也在加速,艦載航空兵會越來越強。

造船能力是中國的殺手鐧。2023年,中國造船噸位佔全球一半以上,美國連10%都不到。海軍裝備更新換代快,技術差距在縮小。未來十年,中美海軍的博弈會更激烈,但中國在近海的防禦優勢會越來越明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