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2024年的俄羅斯,經濟像走在鋼絲上,俄烏衝突拖了快三年,物價飛漲,盧布跌得讓人心慌。超市裏一公斤土豆能貴到130盧布,普通人買菜都得精打細算。
央行行長納比烏琳娜接連加息,基準利率都快衝到20%,經濟學家安東諾夫直言,這不就是90年代“休克療法”的翻版?那場改革讓俄羅斯傷筋動骨,如今戰爭、制裁、通脹三座大山壓頂,俄羅斯會重蹈覆轍嗎?
人物介紹
埃爾維拉·納比烏琳娜,1963年出生在俄羅斯烏法,1986年從莫斯科國立大學經濟系畢業,成績拔尖。她早年在蘇聯科學工業聯盟工作,積累了經濟管理的經驗。
蘇聯解體後,她在俄羅斯經濟發展和貿易部嶄露頭角,2013年成爲央行行長,是首位擔任此職的女性。
另一位關鍵人物是經濟學家阿列克謝·安東諾夫,俄羅斯知名高校的教授,研究方向聚焦於後蘇聯經濟轉型。
他對1990年代“休克療法”的失敗有深入研究,常在媒體上分析當前經濟政策。2024年,他多次公開批評央行的高利率政策,認爲這是在重複90年代的錯誤。

他在學術會議上引用歷史數據,指出高利率雖能短期遏制通脹,但可能導致經濟活動萎縮。他的觀點常引發熱議,尤其在年輕人中,他被視爲敢於直言的經濟觀察者。
俄羅斯的經濟歷程
1990年代的俄羅斯經濟是一場噩夢。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了計劃經濟的爛攤子。1992年,葉戈爾·蓋達爾主導“休克療法”,核心是快速放開價格管制、削減國家補貼、大規模私有化,希望讓市場經濟迅速紮根。
這套政策源於美國經濟學家傑弗裏·薩克斯的建議,理論上是通過緊縮貨幣和財政政策,強行平衡供需,遏制通脹。
可現實遠沒那麼簡單。1993年,俄羅斯通脹率飆到840%,1994年降到224%,但依然高得離譜。物價一天一變,盧布貶值到幾乎一文不值。
工廠停工,失業率激增,養老金縮水到買不起一塊麪包。1990到1995年,經濟總量下降38%,比美國大蕭條時期還慘重。
私有化過程更是一團糟,大量國有資產被寡頭以低價瓜分,社會不平等加劇。1996年,通脹好不容易降到兩位數,但“休克療法”已被公認爲失敗,俄羅斯經濟和社會付出了沉重代價。
2022年2月24日,俄烏衝突爆發,俄羅斯經濟再次陷入危機。西方迅速祭出史上最嚴厲的制裁,凍結俄羅斯央行3500億美元的海外儲備,切斷其與SWIFT系統的聯繫,限制能源出口。
2023年,對華貿易額達2400億美元,對印度650億美元,但2024年油價預計跌至65-71美元,財政收入喫緊。
制裁還掐斷了芯片和高端設備進口,汽車、機械等行業受重創。2024年,中國對俄汽車零部件出口激增7倍,但質量不穩定,工廠常因零件問題停產。
俄羅斯央行的應對是以高利率對抗通脹。2023年7月,基準利率爲7.5%,到2024年8月已飆升至19%,一年內加息八次。
2024年8月的通脹率達到9.05%,遠超官方4%的目標,超市裏的黃油、雞蛋價格分別上漲34%和42.4%。盧布兌美元跌破110,進口商品更貴,普通家庭購買力下降。
企業界抱怨連連,中小企業因貸款成本高企而擱置擴張計劃。安東諾夫在媒體上警告,這種暴力加息像在走鋼絲,短期內能壓住物價,但長期看可能讓經濟陷入停滯。
他拿1990年代做對比,當年高利率也沒能救經濟,反而讓企業破產潮加劇。
戰爭是通脹的根源。2024年,俄羅斯軍費佔GDP的7%,創後蘇聯時代新高。烏拉爾地區的軍工廠24小時運轉,生產坦克、導彈,工人加班加點。
合同兵的工資高得驚人,2024年月薪20-25萬盧布,遠超全國中位數4.67萬盧布。

7月,普京將簽約獎金從19萬盧布提高到40萬盧布,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合同兵還有額外補貼,分別高達520萬和180萬盧布。
這些錢流入二三線城市,推高當地物價。在梁贊,土豆從50盧布漲到130盧布,市場攤販忙着調價,買菜的老人只能無奈縮減開支。
這種戰爭驅動的經濟有短期紅利,但隱患巨大。2022年,俄羅斯GDP僅降2.1%,遠好於IMF預測的-8.5%。2023年增長3.6%,2024年預計4.1%。
軍工訂單拉動就業,金屬加工、電子設備行業增長超25%。但其他行業慘淡,家電、汽車、採礦幾乎停滯。2023年,超100萬高學歷人才移民,IT行業流失嚴重。
國家福利基金從2022年的1826億美元縮至2024年的1311億美元,財政赤字靠發債填補。戰爭債務是非生產性的,資源被消耗在戰場上,無法轉化爲長期經濟增長。
安東諾夫多次指出,戰爭經濟不可持續。軍工繁榮擠佔民用資源,醫院設備老化,農村診所連進口藥品都缺。
只要戰爭不結束,貨幣政策就是杯水車薪。安東諾夫的文章在網上瘋傳,網友回憶1990年代的物價飛漲,擔心歷史重演。
結語:
總的來說,俄羅斯經濟的出路只有兩條:贏得戰爭,靠戰利品和地緣優勢彌補損失;或實現和平,讓經濟迴歸正軌。
若衝突拖延,通脹和債務將吞噬經濟,1990年代的陰影可能再現。納比烏琳娜的政策延緩了危機,但無法根治。
安東諾夫的警告雖一針見血,卻只能敲響警鐘。俄羅斯的未來,取決於戰場上的勝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