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街原本有15家便利店和小超市,兩年內倒閉了5家,剩下的店營業額普遍腰斬。”一位從業20年的便利店老闆在採訪中眼眶發紅,“零食店就像吸血蟲,用價格戰抽乾了整個商圈的血!”

從2023年到2025年,全國數萬家零食折扣店以“低價”“加盟”爲旗號瘋狂擴張,單店日均客流量一度突破800人。然而,在這場看似繁榮的“零食自由”浪潮下,傳統商超、夫妻店的生存空間被急劇壓縮。當一條街道上出現5家以上零食店時,商圈生態的惡性循環就此開啓。

一、價格戰
“三塊錢的可樂賣到2.2元,一包薯片比批發價還低5毛”,夫妻店的老闆一臉無奈的說到。自從隔壁開了零食店,他的生意一落千丈,明明價格都是官方指導價,也是大家認同的價格,可是如今無人問津了。

低價確實對於消費者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商家如果長期低價,那麼就會要求代工廠降價,而代工廠妥協後只能從原材料等方面入手,這樣是不是就意味着零食的品質變差。第二當低價成爲吸引力後,店鋪客戶的忠誠度已經降爲0。
二、會員活動
會員制度不僅僅是在零食行業,各個行業都會採取會員制,這是增加客戶粘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零食店的會員不僅可以打折,而且還有會員日,商品價格更便宜。每次到會員日的時候,大家都會大包小包一大推,而且隊伍排的很長。

普通便利店的老闆認爲,零食店的商品已經很便宜了,如果再搞會員以及會員日,那麼讓他們這些便利店根本沒有活路,他們認爲這種方式是一種變相的“惡意競爭”。
三、便宜並不代表好喫
當你走進這些零食店的時候,無論是哪個品牌,你會發現他們的牌面幾乎都一致,辣條、薯片、堅果、碳酸飲料……知名便宜的商品往往都會擺在醒目的位置。而後面的零食往往都是沒見過,甚至沒聽過。

一位便利店老闆說,零食店開業的時候他也去過,也買了一些零食,但是發現除了知名品牌好喫之外,那些雜七雜八的零食口感非常一般,就比如他買的散裝泡椒花生,喫起來花生似乎沒熟一樣,而且沒有一點香味,分量還很少,喫了一包就不想喫了。
四、不知不覺花錢變多
很多人去商店,便利店買東西目的都是比較明確,比如我今天就想買一瓶飲料或者一包薯片。但是當你去零食店之後,買的東西可不止這兩樣了,雖然進去之前就想買個水,結果稍微轉一圈,袋子裏已經裝滿了。

結賬的時候你會發現,幾十上百塊已經消費了。關鍵是這些零食拿回家後很多人一時半會想不起來喫,等到想起來的時候發現還過期了,這不就是白白浪費錢嗎?
結語:
"當一條街道被零食店的‘價格戰’血洗成‘折扣地獄’時,周邊商戶的利潤空間將被徹底榨乾,最終導致整個商圈陷入消費降級與經濟活力萎縮的惡性循環。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些零食店早已突破‘零食專賣’的定位邊界,有些零食店以麪包、玩具等跨品類傾銷形成‘生態蠶食’——便利店的鮮食區、文具店的玩具貨架、烘焙坊的拳頭產品,都在低價雜貨的圍攻下失去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