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蒙古國夾在中俄之間,地廣人稀,地下資源多得讓人眼紅,可偏偏工業底子薄,能源問題成了老大難。

爲了擺脫對中國的依賴,蒙古國拉上印度建煉油廠,想自己煉油,少花冤枉錢。可這廠子還沒開工,就得先找中國幫忙鋪鐵路運設備。
這事聽着有點諷刺,背後卻是地緣政治和經濟現實的博弈。蒙古國想靠印度翻身,印度想借蒙古卡位中俄,中國卻穩坐關鍵角色。這場能源棋局,誰在笑到最後?
人物介紹
蒙古國總理奧雲額爾登,1976年出生於烏蘭巴托,算是蒙古國政壇的少壯派。他從蒙古國立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又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拿了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腦子活絡,眼界開闊。

之後,他加入蒙古人民黨,當選國會議員,又在2016年升任內閣部長,展現了對經濟改革的熱情。2021年1月27日,他接任總理,成了蒙古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領導人。
上任時,蒙古國正被燃油危機和基礎設施落後拖後腿,他推出“新復興政策”,主打礦業開發和國際合作,試圖讓國家擺脫資源詛咒。
2022年,他多次訪華,敲定中蒙鐵路合作協議,推動能源和基建項目。2024年,他視察南戈壁煉油廠竣工現場,強調能源獨立的重要性。
可惜,2025年6月3日,議會不信任投票讓他丟了總理位子,政治生涯暫時畫上句號。

事件咋發生
蒙古國地下埋着3.326億噸石油和1623億噸煤炭,資源多得讓人咋舌。可工業基礎差,煉油能力幾乎爲零,石油只能出口原料,成品油還得高價進口,價格被人卡脖子。
2021年,燃油危機把烏蘭巴托搞得焦頭爛額,油價漲到每升2000圖格里克,普通人叫苦不迭。
蒙古國緊急找中國和俄羅斯進口17萬噸汽油,解了燃眉之急,但這事暴露了問題根子:沒自己的煉油廠,能源安全就是空談。
蒙古國早就想擺脫這種被動局面,尤其不想老靠中國進口油,可自己沒技術沒資金,只能找外援。
2015年5月18日,印度總理莫迪訪問烏蘭巴托,拋出10億美元貸款,幫蒙古國建首座煉油廠。
這廠子選在南戈壁省,年加工能力150萬噸,計劃2024年竣工,2026年投產。蒙古國看中的是能源自立,印度看中的卻是另一盤棋。

印度這幾年經濟發展快,能源需求蹭蹭漲,2024年煤炭進口2.48億噸,石油需求增長0.8%,可國內供應跟不上。
蒙古國的石油儲量對印度來說是個香餑餑,投資煉油廠不僅能分一杯羹,還能保證長期廉價石油供應。
更重要的是,蒙古國地處中俄之間,戰略位置敏感。印度想借這機會在中亞插一腳,擴大地緣影響力,制衡中國。
2022年,印度電力危機,煤炭庫存只夠8天,火車停運700多趟專運煤炭,暴露了能源安全的軟肋。
蒙古國的煉油廠項目對印度來說,既是能源保障,也是政治籌碼。蒙古國也樂意跟印度合作,畢竟“第三鄰國”政策是蒙古國一貫的外交思路,想在中俄之外找個平衡點。

煉油廠項目2017年啓動,但進度慢得像蝸牛爬。蒙古國氣候惡劣,南戈壁冬季零下40度,暴風雪頻發,施工只能集中在4月到10月。
2023年,全球經濟低迷,原材料價格波動,項目成本超支,印度貸款的10億美元幾乎花光。更大的麻煩是運輸。
蒙古國鐵路網只有1815公里,運力捉襟見肘,煉油廠所需的重型設備,像百噸級的反應塔和管道,根本沒法靠公路運,成本高得離譜,還破壞草原生態。
策克口岸到西伯庫倫的鐵路沒建好,公路運輸每噸成本高達200美元,效率還低。

蒙古國想繞開中國,走俄羅斯或哈薩克斯坦,運費更貴,政治風險也高。蒙古國還試過走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運稀土,結果運費比貨值還高,喫了大虧。
沒辦法,蒙古國只能回頭找中國。2021年,奧雲額爾登向中國提出加快中蒙鐵路走廊建設,計劃建7個國際陸港,提升運力。
中國沒含糊,2024年中蒙貿易額190億美元,佔蒙古外貿60%,煤炭出口佔91.3%。中國在基建和能源合作上的支持,讓蒙古國沒法完全“去中國化”。
印度在項目裏也沒閒着。蒙印籤技術設施協議,印度作爲股東鎖定未來石油收益。印度還想借機拉攏蒙古國,擴大在中亞的話語權。
結語:
可現實很骨感,蒙古國的能源出口和基建合作還是繞不開中國。2024年,蒙古國煤炭出口8375.5萬噸,同比增長20.3%,其中90%去了中國。

印度的10億美元貸款讓蒙古國背上債務,未來還款壓力不小。相比之下,中國提供的基建支持不附加政治條件,鐵路和港口建設直接拉動蒙古國經濟。
2025年,蒙古國政局動盪。5月,烏蘭巴托爆發抗議,民衆不滿經濟壓力和腐敗傳聞。6月3日,奧雲額爾登未通過議會信任投票,被迫辭職。
新總理選舉在30天內完成,蒙古國政壇進入新階段。煉油廠項目作爲奧雲額爾登的政績之一,承載了能源獨立的希望,但短期內,蒙古國仍需從中國進口燃油。
2025年2月,中蒙籤新鐵路協議,涉及滿都拉—杭吉口岸,深化合作。印度雖通過煉油廠項目分了杯羹,但影響力遠不及中國。蒙古國的能源路,離不開中國這個鄰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