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三十年前,盧旺達還是個滿目瘡痍的地方,種族屠殺讓國家幾乎崩潰,沒人覺得它能翻身。可到了2023年,這個非洲小國的GDP增速居然飆到7.6%,把不少西方國家甩在身後。
盧旺達的逆襲靠的是啥?總統卡加梅的鐵腕領導當然是關鍵,但他也沒藏着掖着,直接承認借鑑了中國的發展路子。
從修路到搞特區,從農業到城市管理,盧旺達學得有模有樣,連特朗普都忍不住跳出來“搶功”,想蹭點熱度。

人物傳記
保羅·卡加梅1957年10月23日出生在盧旺達南部吉塔拉馬省,家裏是圖西族。那時候,盧旺達的種族矛盾已經很尖銳了,胡圖族和圖西族的衝突讓社會動盪不安。
卡加梅三歲時,家裏就因爲種族暴力被迫逃到烏干達,成了難民。在烏干達北部的難民營裏,生活條件艱苦,住的是泥屋,喫的是最簡單的食物。
但卡加梅從小就展現出韌性,他在難民營的學校讀書,後來還拿到了獎學金,接受了正規教育。
到了1980年代,卡加梅加入了烏干達的反抗軍,跟着約韋裏·穆塞韋尼打仗,練就了一身軍事本領。他在烏干達國家抵抗軍裏當過情報軍官,學會了戰略規劃和組織協調。
之後,他加入了盧旺達愛國陣線(RPF),成了這支圖西族武裝的領頭人,目標是推翻胡圖族主導的政府。
1994年,盧旺達爆發種族大屠殺,近百萬人在100天內喪生,國家經濟和社會徹底崩盤。卡加梅帶領RPF攻入首都基加利,終結了屠殺,也爲國家重建奠定了基礎。

2000年,卡加梅正式當選盧旺達總統。面對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他知道光靠喊口號沒用,得找條靠譜的路子。
他帶着團隊考察了多個國家的發展模式,最終看中了中國的改革開放經驗。2006年,他訪問中國,深圳的現代化建設讓他眼界大開,決定把這些經驗帶回盧旺達,開啓了國家復興的征程。
盧旺達咋發展的?
盧旺達在1994年幾乎是個空殼子,內戰把基礎設施毀得一乾二淨,經濟基本停擺,全國人口流離失所,糧食都喫不上。
那時候的盧旺達,路都是坑坑窪窪的土路,雨季一到,卡車根本沒法跑,物資運輸基本靠人背馬馱。卡加梅上臺後,覺得要想讓國家活過來,路得先修通。
他在2006年訪華時,專門去了深圳,看到了中國“要想富,先修路”的邏輯,回來就下定決心要把基建搞起來。
2008年,盧旺達啓動了全國公路網升級計劃,重點是把基加利和主要城市、農村連起來。

中國企業成了盧旺達基建的主力軍。2010年,一家中國公司接手了基加利到穆桑澤的公路項目,全程120公里。
工程隊日夜趕工,硬是把原來的土路變成了平整的柏油路。這條路2013年通車後,運輸時間從6小時縮到2小時,沿線的咖啡種植戶直接受益,產品能更快送到市場。
到2023年,盧旺達的公路總里程從1.2萬公里增加到2.1萬公里,高等級公路佔比從10%漲到35%。
這些路不光方便了運輸,還拉動了貿易,周邊國家的貨物也開始通過盧旺達的中轉站流轉。除了修路,盧旺達還學中國的經濟特區模式,想吸引外資來激活經濟。
卡加梅是個行動派,2011年,他在基加利郊外劃出200公頃地,建了第一個經濟特區,配上穩定的電力和物流設施。他親自帶隊跑國際招商會,在倫敦、迪拜這些地方,向企業家們推銷盧旺達的機會。
盧旺達修改了外資法,簡化企業註冊流程,最快一天就能辦完手續,還給稅收優惠。這套路子和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很像,效果也立竿見影。

農業是盧旺達的命根子,全國70%的人口靠種地喫飯。內戰後,農田荒廢,糧食產量低得可憐,很多人連飯都喫不飽。
卡加梅2010年向中國求援,2011年,中國派了15名農業專家到盧旺達。這些專家直接下田,帶着新品種的玉米種子,教農民怎麼施肥、灌溉。
基伍省的農民最開始還不信,覺得新種子不一定管用,但試種後發現,畝產從500公斤漲到2000公斤。
有了餘糧,農民能賣點錢,買衣服、蓋房子,還能送孩子上學。到2020年,盧旺達的糧食產量比2010年翻了1.5倍,部分地區還能出口大米和土豆。這不光解決了喫飯問題,還讓農村經濟活了起來,農民的收入多了,市場也熱鬧了。
城市管理上,盧旺達也學了中國不少招數。基加利以前是個髒亂差的地方,街上垃圾成堆,塑料袋滿天飛。
卡加梅訪華時,看到中國城市的整潔,回來就下狠手整治。2015年,基加利出臺了限塑令,禁了一次性塑料袋,用的人得罰200美元。
政府還定了每月最後一個週六爲全國清潔日,居民都得出來掃街。卡加梅帶頭幹,親自檢查街頭巷尾的衛生情況。

幾年下來,基加利的街道變得乾乾淨淨,路邊還種上了鳳凰樹,成了非洲最乾淨的城市之一。
2022年,基加利的旅遊收入達到4億美元,佔全國GDP的10%,遊客都說這地方住着舒服,環境好得像個大花園。
盧旺達學中國,不是照抄,而是結合自己的情況靈活調整。
盧旺達多山,公路設計就加寬了彎道,適應陡坡地形;經濟特區也沒一味追求高科技,而是先搞勞動密集型產業,適合本地的勞動力結構。
比如紡織廠、食品加工廠,這些產業吸納了大量農村人口,解決了就業問題。到2023年,盧旺達的GDP增速達到7.6%,在非洲國家裏名列前茅,甩開不少發達國家。
特朗普眼紅
2025年6月21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臺上發了一篇長文,聲稱自己促成了盧旺達和剛果(金)的停火協議,還抱怨沒拿到諾貝爾和平獎。
他這話一出,立馬被媒體吐槽是“搶功”。其實,盧旺達能在區域談判中佔上風,靠的是自身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提升。
1994年,盧旺達還是聯合國名單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可到2025年,它的經濟增速和區域影響力已經讓鄰國刮目相看。
特朗普的發言更像是蹭熱度,盧旺達外交部沒直接搭理,只說國家的發展是自己努力加上國際合作的結果。

盧旺達的成功,離不開卡加梅對中國的精準借鑑。中國的發展模式之所以能被盧旺達學去,關鍵在於它接地氣,講求實效。
修路、搞特區、抓農業,這些都不是花架子,而是實實在在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招數。盧旺達沒全盤照搬,而是根據自己的國情做了調整。
比如在農業上,他們重點推廣適合本地氣候的作物;在特區裏,優先引進能快速上馬的產業。這種靈活性讓盧旺達在短短三十年裏,從戰亂廢墟變成了非洲的明星國家。
結語:
盧旺達的逆襲讓人眼前一亮,一個被戰亂摧毀的小國,靠着學中國經驗,硬是走上了快車道。特朗普想蹭熱度,恰恰說明盧旺達的成功有了全球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