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五常中,曾有兩國打算合併成超級大國,當時連名字都取好了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7-16

聯合國五常的地位和背景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國、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這幾位在國際上地位特殊,尤其是他們手裏的否決權,一票就能讓安理會的決議泡湯。

這種權力結構是二戰後定下來的,反映了當時的世界格局。

不過,二戰剛結束那會兒,世界局勢亂糟糟的,歐洲老牌強國英國和法國雖然贏了戰爭,但實力大不如前,面臨經濟衰退、殖民地獨立浪潮,還有冷戰初期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的擠壓。

在這種背景下,英法兩國曾經動過腦筋,想通過合併來抱團取暖,打造一個能跟美蘇掰腕子的超級大國。

這兩次合併的念頭都發生在1950年代,具體是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和1957年那會兒。

兩次提議的核心都是英法合併,名字都取好了,叫“盎格魯-法蘭西共和國”。雖然最後都沒成,但這反映了當時歐洲國家在全球舞臺上的掙扎和無奈。

第一次嘗試: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時的合併提議

事情是怎麼起的

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突然宣佈把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這條運河是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命脈,對英國和法國來說太重要了,尤其是石油運輸和全球貿易,簡直是經濟命脈。

當時英法在運河公司有大把股份,納賽爾這一手直接打了他們的臉。兩國氣不過,決定聯手以色列,打算用軍事手段把運河搶回來。這就是著名的蘇伊士運河危機。

結果呢,軍事行動剛開始沒多久,美國和蘇聯跳出來反對。美國不想讓英法繼續在第三世界搞殖民那一套,蘇聯則是趁機擴大自己在中東的影響力。

國際社會一堆壓力,加上聯合國也插手,英法最後不得不灰溜溜地撤軍。這事兒讓兩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丟人丟到家了。

合併的提議是怎麼來的

就在這時候,法國總理居伊·摩勒(Guy Mollet)腦子一熱,找到英國首相安東尼·艾登(Anthony Eden),提了個大膽的想法:咱倆乾脆合併成一個國家吧!

名字都想好了,叫“盎格魯-法蘭西共和國”。摩勒的想法是,英法如果能合二爲一,把資源和力量捏一塊兒,就能重新在國際上挺直腰板,不用看美蘇的臉色。

這個提議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但也不是完全沒根據。當時法國經濟不太行,殖民地問題一大堆,而英國雖然也不咋地,但好歹還有點家底。

摩勒覺得,合併能讓兩國在經濟上互相補臺,軍事上也能更硬氣,關鍵是能對抗美蘇的霸權。

他們爲啥想這麼幹

具體說說動機吧。第一,經濟和軍事上能抱團。法國那會兒在阿爾及利亞戰爭裏陷得挺深,需要錢需要兵,英國雖然也有自己的麻煩,但工業基礎還在,合併能讓兩家資源共享。

第二,冷戰剛開始,美蘇兩家太強勢,歐洲國家被夾在中間很難受。摩勒想着,弄個歐洲超級大國出來,至少能跟美蘇叫叫板。

第三,蘇伊士運河危機讓英法意識到,自己單打獨鬥已經不行了,國際影響力掉得太厲害,合併可能是翻身的機會。

爲啥沒成

可惜,這事兒沒成。英國那邊不太買賬,艾登覺得法國是想拿英國當救命稻草,拉英國下水幫他們收拾爛攤子。

兩國曆史上也沒少打架,英法百年戰爭那段恩怨還在那兒擺着,文化上、政治上差異也不小,合併談何容易。

再加上美國和蘇聯都不樂意看到一個強大的歐洲國家冒出來,怕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這提議最後就胎死腹中了。

第二次嘗試:1957年的再次提議

背景還得再鋪一鋪

蘇伊士運河危機剛過去沒多久,1957年英法兩國還在舔傷口。法國在阿爾及利亞戰爭裏越陷越深,國內經濟也不景氣,英國呢,雖然沒那麼慘,但全球影響力也在下滑。

兩家都覺得日子不好過,單幹太難,得找點新出路。就在這時候,摩勒又找到英國,舊話重提:咱還是合併吧!

這次提議有啥不一樣

這次摩勒還加了點新花樣。他不僅提出合併成“盎格魯-法蘭西共和國”,還說新國家可以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當元首。

這招挺聰明,既拍了英國馬屁,也算給英國人喫顆定心丸,表明法國不是想完全佔主導。不過本質上,跟1956年的提議沒啥大區別,還是想通過合併解決問題。

動機還是那幾樣

第一,經濟上互相救急。法國希望用英國的資源幫自己喘口氣,英國也能從法國的市場和殖民地資源裏撈點好處。

第二,軍事上聯合起來,能更好應對冷戰下的安全問題。第三,政治上,一個合併的國家在國際上分量肯定比單獨兩國重得多,特別是在聯合國安理會這種地方。

又沒成的理由

結果呢,還是沒成。英國那邊還是不感興趣,艾登覺得這事兒對英國沒啥實質好處,風險還挺大。兩國國內的政治壓力也不小,老百姓和政客都不太支持這種“聯姻”。

再加上冷戰那會兒的國際環境,美國和蘇聯盯着呢,誰也不想讓歐洲冒出個新玩家。所以,這第二次嘗試也黃了。

沒成之後咋樣了

雖然兩次合併都沒搞成,但這事兒對後面國際關係的影響不小。英法一看合併不行,就開始另找路子。

1957年,法國和其他幾個歐洲國家簽了《羅馬條約》,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EEC),這就是後來歐盟的前身。

英國雖然一開始沒加入,但後來也意識到歐洲一體化是大勢所趨,1973年正式加入了EEC。與此同時,英法在國際上的地位還是往下掉,冷戰基本成了美蘇兩家的遊戲。

不過,他們在安理會的否決權倒是成了保命符,關鍵時候還能拿出來用用,維護點自己的利益。

國際視角下的啓示

從更大的角度看,英法這兩次嘗試,其實是冷戰初期歐洲國家處境的一個縮影。那時候美蘇兩家把全球分成兩大陣營,歐洲國家夾在中間,想保持獨立性特別難。

英法合併的念頭,某種程度上是想跳出這個框架,自己當玩家。可惜實力不夠,國際環境也不允許。

反過來想想,咱們中國那會兒雖然也困難,但走的路不一樣。咱沒想着靠跟誰合併來翻身,而是靠自己一步步發展。

從建國到改革開放,再到現在的國際地位,咱靠的是實打實的努力。這麼一比,英法那時候的路子,確實有點投機取巧的味道。

結語:

總的來說,聯合國五常裏,英法這兩次想合併成“盎格魯-法蘭西共和國”的事兒,雖然沒成,卻促成了歐洲一體化,這也算另一種成功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