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京,1952年10月7日生於列寧格勒(現聖彼得堡),從2000年起斷續擔任俄羅斯總統,期間短暫做過總理。他早年在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工作,積累了情報和政治經驗,行事風格以強硬著稱。2022年2月24日,他下令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目標是保護頓巴斯地區的俄語族羣並遏制北約東擴。面對西方制裁和烏克蘭的抵抗,普京選擇加大軍事投入,試圖通過戰場上的勝利穩住國內支持。2025年,他面對的經濟壓力與日俱增,但依然堅持推進軍事目標,力求快速達成戰略目的。他的決策直接影響俄羅斯的內外政策,特別是在當前衝突升級的背景下,他的態度備受關注。

澤連斯基,1978年1月25日生於烏克蘭克里沃羅格,原本是喜劇演員和製片人,2019年當選烏克蘭總統。俄烏衝突爆發後,他迅速轉型爲戰時領袖,通過國際演講和外交努力,爭取到美歐多國的軍事支持。他多次強調要保衛烏克蘭的領土完整,不惜對俄羅斯本土目標採取行動。2025年,面對俄軍的持續進攻,他協調西方援助,組織烏軍進行防禦和反擊。他的領導風格充滿韌性,頻繁通過媒體向全球傳遞烏克蘭的立場,力圖在國際社會中爭取更多支持。
特朗普,1946年6月14日生於美國紐約,2025年1月20日再次就任美國總統。他以“美國優先”政策聞名,過去對俄烏衝突的態度較爲搖擺,既想減少美國在海外的開支,又希望通過軍事援助影響戰局。2025年,他加大對烏克蘭的支持力度,試圖通過武器供應迫使俄羅斯妥協,同時避免美國直接捲入戰爭。他的決策受到國內政治的制約,但對烏克蘭的援助無疑加劇了衝突的緊張程度。他的角色在戰局中至關重要,既推動了局勢升級,也爲可能的談判留下了空間。
俄烏衝突在2025年7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戰場的焦點集中在烏東的蘇梅州和頓巴斯地區。俄羅斯集結了約130萬兵力,精銳部隊如第155海軍陸戰旅和第83空降旅在蘇梅州北部展開攻勢,試圖通過裝甲集羣切斷烏軍的交通線,形成包圍圈。康斯坦丁諾夫卡地區,俄軍已形成16公里的包圍圈,困住約1.2萬烏軍士兵。俄軍採用的戰術以火力壓制爲主,無人機配合炮兵對烏軍陣地進行精準打擊,隨後步兵清掃殘餘據點。德國情報顯示,俄軍計劃在2025年夏季發動“總攻”,波克羅夫斯克被視爲關鍵節點,一旦突破,將爲俄軍打開通往烏克蘭北部的通道。俄羅斯軍工廠全速運轉,生產炮彈和無人機,朝鮮提供的彈藥通過鐵路源源不斷運抵前線,俄軍後勤基地的物資儲備大幅增加。

烏克蘭方面,面對俄軍的攻勢,選擇了戰略性撤退。從克拉馬托爾斯克、斯拉維揚斯克到蘇梅、哈爾科夫,烏軍後撤20至25公里,在新防線部署反坦克武器和無人機。烏克蘭的無人機工廠加班加點,生產的無人機被用於襲擊俄羅斯本土目標,包括邊境城市和軍事設施。7月15日,烏克蘭最高拉達通過決議,將國家戰時狀態延長至2025年11月5日,顯示出長期作戰的準備。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當天發佈安全提醒,指出烏克蘭安全形勢複雜,提醒中國公民注意安全。這份提醒反映了衝突升級的緊迫性,也暗示大戰可能一觸即發。
西方國家的介入讓戰局更加撲朔迷離。美國在特朗普的領導下,向烏克蘭提供了“愛國者”防空系統和遠程導彈,英國承諾交付5000枚導彈,法國則在全球範圍內招募僱傭兵。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利斯公開警告,若俄軍進攻波羅的海國家,德國將不惜與俄羅斯開戰,數百枚遠程導彈已運抵烏克蘭。北約祕書長表示,將全力支持烏克蘭的重新武裝。這些援助讓烏克蘭在武器裝備上有了更多底氣,但也讓衝突的規模進一步擴大。7月4日,烏克蘭外交部長在社交媒體上指出,俄軍使用的無人機中發現了中國製造的零部件,引發了關於中國角色的爭議。中國外交部對此回應稱,相關指控毫無根據,強調中國在衝突中保持中立立場。

俄羅斯的備戰也在全面展開。7月14日,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祕密前往蘇梅前線視察,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則督導中央集羣的部署。俄方情報顯示,波克羅夫斯克戰役可能成爲頓巴斯戰局的轉折點,俄軍爲此投入了大量資源。外長拉夫羅夫在三天內訪問朝鮮等地,尋求外部支持,朝鮮的軍事援助成爲俄軍後勤的重要補充。俄羅斯還在國內加大徵兵力度,2025年4月,普京簽署命令,徵召15萬新兵,規模爲2011年以來最大。 俄媒報道,莫斯科正加強防禦,應對烏克蘭可能的大規模無人機襲擊,聯邦保衛局進入高度戒備狀態。
烏克蘭的情報工作也在加緊進行。烏克蘭安全局公開了俄軍無人機中發現的中國製造零部件,涉及蘇州一家公司的產品。這些零部件來自7月3日至4日俄軍襲擊基輔的無人機殘骸。烏克蘭外交部對此表達關切,召見中國大使,要求澄清相關情況。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回應稱,烏方的指控缺乏證據,中國對俄烏衝突的立場一貫中立,呼籲各方保持克制。 烏克蘭還通過西方情報支持,獲取了俄軍在頓巴斯的部署信息,爲防禦和反擊提供了關鍵數據。

外交場上,俄烏雙方的博弈同樣激烈。俄羅斯通過與朝鮮的合作,確保彈藥供應,而烏克蘭則依靠美國、英國、德國等國的軍事和情報支持。7月10日,俄外長拉夫羅夫與美國國務卿在吉隆坡會面,雙方圍繞烏克蘭問題展開爭論,但未能達成任何協議。國際社會對停火的呼籲日益增多,聯合國多次提出和平倡議,但俄烏雙方均拒絕妥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