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直航終於恢復,印度國內卻有人隱隱不安,實際上能依賴中國,是印度人的福氣。

(中印直航恢復,印度國內有人滿面愁容)
上個月底,印度航空公司IndiGo開通了加爾各答至廣州的每日直飛航班,這意味着,中國和印度中斷了五年之久的直航終於恢復。
中印關係取得實質性的改善,有利於商業、民間的交流往來,然而印度國內,卻有喜有悲。
有很多印度人認爲,這可能會導致印度進一步依賴中國,進而削弱印度本土能力建設,影響印度製造。然而,持有這種想法的人還是太短視了,實際上能依賴中國,是印度人的福氣。
這裏就要提到爲此感到喜的那批印度人了。
這批印度人大多是一些印度企業代表,他們對中印恢復直航一事喜出望外。
因爲這意味着,中印之間的技術往來、人才交往將會更加便利和頻繁,尤其是在美印出現貿易摩擦,印度一夜間變成了對美關稅戰主力的背景下,這幾乎是印度的“救命稻草”。

(印度一夜間成了對美關稅戰主力)
一方面,美印打起貿易戰後,印度商品對美國的出口成本會提高。這時候,印企就得通過降低生產成本,或是壓縮利潤解決。
然而在此之前,由於中印關係惡化,印度很多零售商在生產環節,都沒法使用來自中國的機器,沒法依賴中國供應鏈,這就導致印企在生產環節的成本很難降下來。
但是現在,中印直航恢復,兩國關係出現改善,印企又可以使用中國設備進行生產,將極大降低他們的成本。
一名印度企業代表凱迪亞在接受美媒採訪時就直言,美國關稅重創了印度零售商對美出口,但能重新使用中國機器是件好事,這或許能消化部分成本。
凱迪亞甚至認爲,中印應該像兄弟一樣並肩作戰,對抗美國的關稅戰。
當然他也承認,這有些太理想化。

(印度的供應鏈本就不完善)
另一方面,印度製造業的供應鏈本就不完善,想要繼續發展下去,就只能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
畢竟中國的供應鏈低廉高效,印度若是不選擇中國,就得選擇日本或是歐洲等高價且沒效率的供應鏈,這不僅會提升他們生產成本,也會讓印度供應鏈始終難以高效發展。
長期來看,印度的供應鏈和工業化想要活下去,就不可能與來自中國的供應鏈脫鉤。
所以說,能依賴中國還是印度人的福氣,印度人該擔心的不是會越來越依賴中國,而是自己想依賴的時候,中國卻不允許。
當前中印關係出現回暖,聰明的印度人、印度企業都開始抓住機會跟中國合作了。
例如印度光伏組件製造商Navitas的創始人維尼特·米塔爾,他已經明確表態,在可預見的未來,他們將在光伏技術上高度依賴中國。
只有一些拎不清形勢的印度人,還在擔心中印恢復直航是“害了”印度。
當然話又說回來了,當前中印只是恢復直航,這是中印關係緩和的第一步,但是接下來,莫迪政府願在多大程度上對華放寬簽證、投資限制,仍然是個未知數。
印度輿論認爲,恐怕不會太樂觀,無論經濟紐帶如何演變,印度對中國的首要立場仍然由“國家安全”主導。

(能依賴中國,是印度的福氣)
對我們來說,我們自然是不介意印度自己堵上自己製造業的活路,反而,若是印度真的發展起來了,那對我們來說纔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印度一部分人的擔憂顯得更可笑了。
印度國內的兩種聲音,充分體現了印度人在面對中國時那種複雜而又矛盾的心態,既渴望發展的紅利,又擔憂產生依賴。
然而,將與中國的合作機遇視爲威脅,無疑是格局狹小的表現。在全球產業鏈深度重構的今天,中國的供應鏈與市場是各國競相爭取的合作資源。
能率先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結,非但不是印度的“軟肋”,反而可能成爲其在國際貿易戰中脫穎而出的“鎧甲”。
能“依賴中國是印度的福氣”,這絕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一個赤裸的現實,在印度本土製造業尚不完善之際,拒絕融入中國供應鏈,很可能意味着在起跑線上就已落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