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發現,孩子明明每天都在長大,但有件事好像一點沒變——只要媽媽一出現,他就像個小尾巴似的,甩都甩不掉。
你去廚房,他小跑着跟進來;
你去衛生間,他就在門外守着;
你走進臥室,他也緊緊跟在後頭。
有時候你只想靜一靜,娃卻非要鑽進你的懷裏不撒手。
家裏人明明不少,可他偏偏只認準了你。
爲啥娃總這麼“黏”媽媽?其實,孩子心裏,可有不少小祕密呢!
娃愛黏媽媽,其實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正常的成長階段,另一種,是孩子在向媽媽求安全感。
雖然表現很像,但原因卻大不一樣。

一:正常階段,孩子還沒準備好和你“分開”
孩子3歲前,他的“自我意識”還不夠強烈。
他還搞不懂,什麼叫“你是你,我是我”,他只覺得:“我和媽媽是連在一起的!”
所以,每次媽媽走開,他心裏想的不是“媽媽去忙一下”,而是“媽媽去哪兒了?會不會不見了?”
於是,看到你起身,他趕緊追過來,抓着你不放。
尤其是半歲到2歲這段時間,情況最明顯。這時期,孩子的“分離焦慮”最嚴重。
當孩子看不到你,他一下子就慌了,於是拼命黏着你,生怕你不見了。
另外,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媽媽的聲音、氣味、懷抱,就是他世界裏最熟悉的東西。
即便家裏還有爸爸、奶奶,他還是覺得:“媽媽是最親密的。”
不管是人類幼崽,還是動物幼崽,天然都跟媽媽親,只是天性使然。

二:也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正常的黏人情況,隨着孩子長大,他理解了分離的概念,理解了媽媽是獨立的個體,這些情況,就會慢慢緩解。
但有些孩子,4-5歲了,還特別黏媽媽。
他看見媽媽走開就急得不行,媽媽離開一會就哭,整天跟在媽媽身後不去跟別人玩。
那很可能,是他心裏“安全感”不足。
孩子缺乏安全感,比較常見的,是以下幾個原因:
●家庭氣氛不好
比如爸媽總吵架,孩子心裏會很緊張,總是處於“不安”的狀態。
●經常更換帶孩子的人
如果帶孩子的人,一會是奶奶,好不容易跟奶奶熟了,又換來個保姆。
好不容易跟這個保姆熟了,不到幾個月,又換另一個人來。
不穩定的環境、陌生的養育者,孩子沒法和一個固定的人建立“依戀關係”,那他就很容易缺乏安全感。

●媽媽雖然在身邊,但總是很忙、很煩躁
還有一種就是,媽媽的狀態很差。
有些媽媽,不被老公、公婆理解,自己獨自帶着孩子,還要不停地做家務、做飯,老公回家還給不到支持。
她的能量,就會很低,情緒也一直處於負面狀態。
忙碌、情緒煩躁、狀態差的媽媽,很難給到孩子溫柔和愛。
而生怕惹媽媽生氣的孩子,自然就會內心緊張、壓力大,也很難有安全感。
所以,家人給到媽媽支持,其實就是支持孩子。
●過早地逼孩子“獨立”
還有的時候,我們會過早希望孩子獨立,不要粘人,希望他能自己玩。
當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會嫌煩:“這麼大了還總黏着媽媽,就不能自己找點事?”
過早地被拒絕,孩子也會內心慌張:“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我是不是做錯事了?”
他越害怕失去媽媽,就越緊緊黏着媽媽不放。
所以,寶寶表面上看起來是“太依賴”,實際上,他內心缺乏的,可能是安全感。

三:寶寶黏着人,我們可以這樣做
孩子黏媽媽,不是壞事,但天天這麼被“纏”着,我們難免也會精疲力盡,也會想要點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我們不妨學點小技巧,輕鬆應對娃的“黏人”階段。
①別一把推開,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
孩子跑過來抱着我們不放的時候,他內心的小聲音是:
“媽媽在,我心裏才安心。”
如果我們着急地說:“別煩我,忙着呢!”孩子反而更慌、更黏你。
更好的做法,是先回應他的情緒:“媽媽知道你想跟着我,那你坐在旁邊玩會兒,媽媽馬上就陪你。”
布妞就經常會問:“那要多久呢?”
我就會指着鬧鐘告訴她:“等這個數字跳到5了,我就過來了。”
這樣,孩子就會安心等待。
因爲他知道,他的等待有個確定的時間,只要數字跳到5媽媽就過來了。
這樣,他就不會慌,也會感受到我們的認真和溫暖。
②慢慢練習分開,從短時間開始
孩子的獨立性,不是一夜就養成的,我們得讓他慢慢適應分開的感覺。
比如告訴他:“媽媽去洗個衣服,很快回來!”或者“媽媽要出門一趟,等你喫完中飯,我就回來了。”
這能讓他知道,媽媽只是短暫離開,這樣他心裏有底,就沒那麼害怕了。
我們還可以安排爸爸或者爺爺奶奶這些他熟悉的人陪他,有其他家人在,他也不會太慌張。

③媽媽心情越穩定,孩子就越安心
有時候,孩子黏人厲害,是因爲,他感受到媽媽也在焦慮。
孩子對媽媽的情緒,其實敏感得很,你煩躁時,他比你還慌。
所以,我們也得好好照顧自己,叫家人來替替手。
偶爾放下孩子,出去透透氣,我們自己心情好了,帶出來的娃,纔會更有力量。
孩子黏你,說明他,最信任你。
而你給他的回應,決定了他未來面對世界的底氣和勇氣。
雖然他粘人會讓人有些煩,但他粘人的時光,就這幾年,咱們還是別錯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