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付出再多,孩子也不知道感恩?做對3件事,不會養出“白眼狼”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7-16

一位媽媽跟女兒吵架後,跟大夥哭訴說:

“她小時候早產身體弱,我三天兩頭帶她往醫院跑。”

“那時候爲了養活她,我過得戰戰兢兢,不停地補醫學知識,爲了她的飲食,我真是操碎了心。”

“把她養大了,到頭來,一句‘謝謝’沒聽見,天天跟我吵架。我辛辛苦苦付出這麼多,怎麼到頭來養了個‘白眼狼’?”

聽完寶媽的訴說,我們也只得安慰,說孩子再大點懂事了,就好了,就懂得父母的辛苦了。

其實,在生活中,只要我們做對了一些事,不會養出“白眼狼”。

一:孩子爲什麼“不懂感恩”?

我們經常會吐槽,孩子心裏,似乎一點都沒有我們。好喫的只管自己喫,看到我們辛苦,也不過來幫忙。

孩子“不懂感恩”,其實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還沒到年齡

孩子7歲之前,基本都是“以自我爲中心”的。這時候,他們更多的是看到“自己”,而不是別人。

比如你問他要最愛的零食,有的孩子,會想一下,然後分你一些。

但有些孩子,可能自己喫不夠,這時候,他就不願意分給你。

雖然我們也不是非要喫他的零食,只是看到孩子“心裏沒我們”,多少還是會有些失落:

“你怎麼這麼小氣呢?我買這麼多好喫的,我自己都沒捨得喫都給你了,你怎麼連一點點都不願分享給我呢?”

其實,我們真沒必要生氣。

因爲7歲前的孩子,他的思維方式比較簡單,那就是“世界圍着我轉”。

既然世界是圍着我轉的,那你買好喫的、好穿的,當然是應該優先我纔對,應該我喫飽喝足了,再考慮你。

這就是他們大腦的思考方式。

這一階段的他們,共情力還發展得不夠。如果孩子過分“懂事”,那我們可能的心疼他了。

②父母過分“犧牲自己”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也不難懂“感恩”,那就是父母過分犧牲自己。

你明明一件衣服穿4-5年還捨不得換,卻給孩子一年幾套新衣服,哪個款式好、哪個貴就選哪個。

自己明明也有很想喫的東西,但轉念一想,算了,全給孩子買了零食。

我們會覺得:“我做一切都是爲了孩子,他以後一定會記得我的好。”

但現實卻往往是:你越過分“犧牲自己”,孩子反而越不當回事,甚至覺得你做這些事情“理所應當”。

這是因爲,我們自己都從沒好好愛過自己,孩子又怎麼懂愛你呢?

你沒讓他看到,原來媽媽也有喜歡喫的東西,原來媽媽也愛美,原來媽媽也很享受生活。

他就算想付出,都不知道怎麼爲你付出。

因爲他從小到大看到的,都是:“媽媽不需要。”

漸漸地,他就真的覺得你不需要了。

二:做對3件事,不會養出“白眼狼”

那,如果我們想要孩子懂得父母不易,不成“白眼狼”,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①別隻讓孩子“接受愛”,要讓他也“付出愛”

一個只知道“被照顧”的孩子,很難真正理解照顧背後的辛苦。

所以,最好的感恩教育,其實是讓孩子也學着去付出。

比如:

讓孩子參與家務,哪怕是簡單的掃地、擇菜;

有弟弟妹妹時,讓他幫忙照顧一下;

給他一點零花錢,教他從裏面拿出一部分給家人買禮物。

當孩子親手去做、親身去體會,他纔會發現“原來這些事不容易”。

這樣,哪怕一句“謝謝”,他也會說得發自內心。

我們別總覺得“他們還小,做不好”。越早讓孩子承擔一點責任,他就越早懂得體諒和尊重。

②學會“說出我們的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自己扛,不說累、不說苦。但這樣,反而讓孩子看不到我們的“情緒”,以爲我們真的是“超人”。

我們可以試着跟孩子表達我們的真實感受:

“媽媽加班有點累,你能洗一下碗嗎?”

“你說這句話我有點難過,你可以好好跟我說嗎?”

“你主動給我帶好喫的,我真的很感動,謝謝你!”

別以爲這些話不適合跟孩子說,其實,適當告訴孩子我們的情緒、需求,他才能更好地瞭解到我們,也願意爲我們做一些事。

③鼓勵他感恩的行爲

有時候,我們會抱怨孩子“他連謝謝都不說”。

但問題是,“謝謝”這兩個字,並不是感恩的全部。

孩子有時候沒說出口,不代表他心裏沒有感覺。

但如果我們總是用“你該說謝謝”來壓他,反而會讓他難說出口,或者敷衍一下。

我們要做的,是鼓勵和肯定他任何一次對我們的關心。

比如他主動打掃衛生,我們可以說:“你收拾了房間,媽媽就不用那麼累,我真的很感動。”

他對你說:“媽媽辛苦了”,我們也別冷冷地回“早就該懂了”,而是回應他:“謝謝你看到媽媽的辛苦。”

這樣的回應,會讓孩子更有動力去了解我們、關心我們。

孩子並不是天生懂感恩的,他需要的,是我們給他機會去感受、去理解、去回應。

你家孩子平時會關心你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