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兒子兒媳帶娃,在3件事上越是“計較”,年輕人越是會感激你

由 奶豆爸爸聊育兒 發佈於 親子

'25-07-13

後臺有位阿姨給我發私信:

她說自己給兒子、兒媳帶娃三年多了,任勞任怨,沒請過一天假,也從沒說過一個“累”字。

前幾天,她突然身體感覺不適,就跟兒媳說自己想回老家休養一段時間。

可兒媳呢,不但沒問詢身體的狀況,反而眉頭一蹙,下意識地冷聲問道:“你走了娃咋辦”?

這位阿姨說,那一刻,她突然覺得這幾年的付出毫無意義。

可能,像這樣的情況,在帶娃老人的圈子裏並不少見。

尤其是婆媳之間,因爲孩子的緣故,同處於一個屋檐下。

無論是育兒觀念的差異、生活習慣的區別,還是說邊界感模糊的問題,都可能令雙方產生嫌隙。

甚至,有時因爲“話趕話”的無心之言,也會讓矛盾像滾雪球一樣越堆越多。

有些老人委屈和不解:明明自己付出了那麼多,有些事能忍則忍,可爲啥換不來感恩呢?

其實,帶娃絕不是“犧牲式付出”,而是需要“智慧式經營”。

尤其是給兒子、兒媳帶娃,在一些方面,不要一味妥協,而是“計較”一些,反而會給關係留白、給感情加分。

比如說以下3件事情,你越是“計較”,年輕人越會打心底裏感激你。

01.在“愛的程度”上計較:留有餘地,才獲感恩

不少老人甘願犧牲晚年生活,將全部心血都傾注在兒女身上,幫着他們帶娃。

甚至捨棄了興趣愛好、社交活動和健康,將自己活成了“24小時貼身保姆”。

這種忘我的付出,將愛的程度拉滿,但有時卻會讓年輕人覺得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甚至稍有不滿便覺得“老人不夠盡心”。

就像我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則視頻:

有位老人給兒子兒媳帶娃很久,但兒媳婦呢,卻從未喊過她一聲媽。

不僅如此,有時候一件小事做的不對,兒媳婦還會立刻上綱上線,得理不饒人的掛在嘴邊許久。

旁人勸她兒媳對婆婆好點,畢竟老人年紀大了,帶娃實屬不易。

可她兒媳呢,卻振振有詞的說自己婆婆是給她兒子來幫忙的。

後來面對鏡頭,這位老人苦笑着說自己現在想開了,默默無聞,做個無名英雄挺好的。

可她眼神裏的落寞和委屈,卻讓人心疼。

所以說,有時給兒女帶娃,要有意識地保留一部分“自我”。

比如,明確告知年輕人:週末自己要去跟朋友聚會,讓他們自己安排時間。

這種在“愛的程度”上計較的舉動,至少會帶來3方面的好處。

其一,給年輕人創造體驗爲人父母完整的責任的機會,讓他們學會擔當。

其二,設身處地的感受帶娃的不易與辛苦,才能換位思考,感恩老人平日的付出。

其三,避免老人過度付出帶來的身心耗竭和怨氣,適當的保留一些愛意,反而讓那些付出,顯得更加珍貴。

正如網上有人說的那樣:

父母的愛,像一杯水,倒得太滿會溢出來,會讓人忘了珍惜,可若是倒到七八分,留一點“缺口”,孩子纔會主動伸手去接,學會珍視和感恩。

02.在“家庭分工”上計較:適度放手,進退自如

現在有許多老人因爲心疼兒女,主動包攬了帶娃、家務、做飯等所有工作,每天疲憊不堪。

時間一長,就會出現兩種困境。

要麼年輕人視老人的付出爲理所當然,下班後習慣性“躺平”,一旦老人身體不適或想休息,家庭運轉便陷入混亂,甚至引發抱怨。

要麼因爲一些小事,比如養育理念不合、生活習慣不同等問題出現矛盾,從而導致老人心理失衡,陷入委屈和怨懟之中。

尤其是婆媳之間,在這一點上體現的更加明顯。

所以說,幫兒子兒媳帶娃,在家庭分工上就要多計較一些。

比如承擔之初就明確好分工邊界,與兒子兒媳坦誠溝通。

像是接送孩子、準備晚餐,自己可以負責,但週末的親子時光,孩子的養育決策等問題,需要年輕人來承擔。

其實,老人帶娃,最忌諱把所有事都攬在自己身上。

因爲過度付出會讓年輕人產生“被替代感”,甚至會出現“有媽在,我不用管”的錯覺。

而適度“計較”分工,表面上是“各司其職”,實則是給年輕人留足成長的空間。

不僅如此,當家庭角色清晰明瞭之後,矛盾也自然會減少,年輕人也會因爲你的“分寸感”而心懷感激。

畢竟懂得放手,才能進退有度,讓愛在鬆弛中流動。

03.在“管教界限”上計較:愛與規則,缺一不可

在網上刷到一則視頻:

有個小男孩站在桌子上,不斷的哭鬧,孩子媽媽試圖用科學的方式,讓孩子先冷靜下來,調整好情緒,再去表達訴求。

可是孩子奶奶呢,看見小孫子哭的撕心裂肺,止不住的心疼,不斷的上前,想要抱走孩子進行安慰。

剛開始,孩子媽媽還好聲好氣的讓她先回屋。

然而,孩子奶奶接二連三的不聽勸,激起了兒媳的怒火,最後徹底崩潰,吼着讓婆婆先回屋。

看到這一幕時,讓人五味雜陳。

其實,老人對孩子的愛本沒有錯,但“無底線”的包容和寵溺,卻是毀掉孩子規則的幫兇,也是阻止年輕人教育孩子的攔路石。

而那些聰慧的老人,懂得在管教界限上“計較”的道理。

他們堅守教育底線,尤其是在涉及安全、健康、基本禮儀等原則問題上,與年輕父母保持一致態度。

當孩子犯錯、父母教育時,哪怕心疼也會剋制自己干預。

這樣一來,既維護了父母作爲主要教育者的權威,也讓孩子明確了規則界限。

最重要的是,不會因教育理念問題,引發衝突和家庭矛盾,也更受年輕人的敬重。

有人說:

老人帶娃,委屈的是自己,心疼的是兒女,成全的是一個家。

可是,真正高明的付出,不是燃燒自我、照亮別人,而是點亮自己的燈,同時教會他人擦亮火柴。

就像幫兒子兒媳帶娃,有時在一些事上“計較”一些,不是自私和冷漠,而是一種清醒的智慧。

最後也願每一位老人都能明白:

你“計較”的不是得失,而是讓這份愛更長久、更溫暖的能力。

大家說,對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