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放暑假,有不少家長在後臺給我留言。
說自家孩子,每天睡到日上三竿,不叫喫飯就不起牀,每天不提醒,壓根想不起學習的事兒。
這麼下去,會不會開學後成績下滑啊?
其實,像類似這種狀況,在假期裏絕不是個例,而是一種“常態”。
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努力了一學期,好不容易放假了,就儘可能讓孩子放鬆休整一下。
可我想說的是,適當的放鬆,確實能以更加飽滿的姿態,迎接新的學習旅程。
但如果孩子出現了3種跡象,那家長就得當心,他的學習或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01.孩子學習開始“走下坡路”,會出現3種跡象
教育界著名的“暑期學習損失”研究指出:
孩子假期放任自流,學業能力可能會倒退數月。
所以作爲家長,一定要警惕以下3種學習下滑的預警信號。
①假期作業“能拖就拖”
拖延的“怪圈”,幾乎是每個假期都會上演的戲碼。
孩子覺得假期還長,於是把作業拆成了“明天的事”、“後天的事”,到最後只能熬夜趕工。
可他們忘了,學習絕不是“臨時抱佛腳”的衝刺賽,而是需要持續輸入的馬拉松。
心理學上有個“飛輪效應”。
大概意思是讓靜止的飛輪轉起來,最初需花費很大的力氣,但只要多轉一圈,就會越來越輕鬆。
對應到學習習慣的養成上,也是如此。
如果自家孩子自己承諾的學習安排,一次一次的沒有兌現,那麼就該警惕了。
因爲這種“拖延”背後,所呈現出來的是“自律性”的下滑。
那麼一旦步入新學期,學習走下坡路,幾乎就是板上釘釘了。

②電子設備“長在手上”
每到假期,孩子們幾乎人手一部手機,每天打遊戲、刷劇、看短視頻,玩得不亦樂乎。
其實,適當的玩一玩手機,本無可厚非。
但怕就怕的是,孩子對手機的過度依賴。
因爲一旦沉迷,那麼就相當於在悄悄“喫掉”孩子的學習能力。
根據神經科學研究發現:
長期接觸短視頻、遊戲等強刺激內容,孩子的大腦獎賞系統會被過度激活。
簡單來說,一旦孩子習慣了刷幾秒的視頻就能獲得快樂,那麼他們就難以適應“解一道數學題得花十分鐘”所帶來的延遲滿足。
再說的直白點,手機粘在手上的孩子,會對專注力進行較大的破壞。
等到進入新學期,課程難度上升,專注力下滑的問題,就會被無限放大,成績下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③滿口抱怨,個人情緒嚴重
除了上述兩種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同樣值得家長警惕。
那就是一旦說起學習的事情,孩子張嘴閉嘴都是抱怨,以及帶着強烈的個人情緒。
比如,孩子會說數學太難,學不會,是因爲老師講的太差,這才影響他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若是孩子整天把原因歸結於外部環境,而不進行自我反省和努力,那麼成績退步,就是遲早的事兒。
原因很簡單,當孩子開始用情緒代替行動,那麼說明他的學習動力正在“熄火”。
就像一輛車,如果總踩剎車,油門踩到底也跑不起來。
同樣,如果孩子心裏裝滿了怨懟和情緒,那麼再聰明的腦袋,也使不上勁努力。

02.假期,如何讓孩子學習保持競爭力?
李玫瑾教授說過:
開學後淘汰的第一批孩子,往往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在假期裏,徹底喪失了主動性。
對此,深以爲然。
所以想要讓孩子在開學後,依然在學習上保持競爭力,大家可以從三方面着手。
第一,和孩子一起制定暑假學習計劃。
放假了,和孩子享受親子時光,度過美好的輕鬆時刻,這都無可厚非。
但除此之外,也要記得,別讓孩子的“學習主動性、自律性”按下暫停鍵。
針對這一點,大家可以陪孩子一起,制定一份暑期計劃。
這份計劃裏,可以有孩子想做的事情,比如想去博物館,想去哪個景點遊玩。
當然,也要包括對於每日學習的拆解和劃分。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到開學了,纔不至於深陷“暑假的輕鬆”裏,無法快速切換。

第二,手機的使用,要制定規則。
能不能讓孩子玩手機呢?
答案是當然可以。
但是讓孩子玩手機之前,家長要做到兩步。
其一,提前制定好規則,明確每天可以玩的時間和次數。
其二,多一些親子互動、遊戲、閱讀等項目,讓孩子避免對手機上癮的情況。
就比如說,如果孩子能夠在“親子共讀”這件事情上,感受到成就感和知足感,那麼不但能提升親子之間的感情連接,而且還能大大降低對手機的依賴。
第三,跟孩子進行深度溝通,點燃自主感。
無論是學習,還是興趣愛好,能夠具備選擇權的“自主感”,往往能讓孩子事半功倍。
在這個暑假裏,除了學習之外,作爲家長可以跟孩子來一場深度溝通。
瞭解孩子對什麼事情感興趣,想成爲怎樣的人,或者有沒有什麼小心願想要實現。
通過了解這些,我們可以對症下藥,給孩子提供支持和輔助。
而這種不斷探索,以及保持積極上進的姿態,往往會拓寬孩子的成長空間,拔高孩子的上限。

其實,孩子暑期出現一系列的“狀況”在所難免。
可是,作爲家長,一定不要等孩子出現問題了再去補救。
而是說,發現一點苗頭或者跡象,就要開始採取正面積極的引導。
尤其要多觀察孩子的狀態,少點焦慮,多點耐心。
只有這樣,才能讓那些隱患消散於無形,託舉起孩子的未來。
大家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