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提醒:爲什麼現在孩子什麼都不缺,卻越來越不快樂?

由 婚姻與家庭親子營 發佈於 親子

'25-07-16

本期專家

趙剛

中國家長與教師合作管理委員會(CPTA)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吉林省家庭教育學會會長,東北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兼家庭教育專業研究生指導教師,出版有《中華家庭教育學》《家長教育學》《現代家政學》等。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意識到,幸福與社會地位、財富沒有必然聯繫,它是一種主觀的生活感受,在街頭擼串的人可能比喫大餐的人更幸福自在。


目前的家庭教育中,缺乏幸福觀教育。雖然現在物質條件好了,但是孩子們的主觀幸福感卻在下降,常常感受不到幸福,甚至悲觀厭世。


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的徐凱文博士說,根據他的瞭解,北大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有過自殺的念頭。爲什麼上大學?是爲了老師、爲了家長去學習;爲什麼進名牌大學?是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會有好工作;什麼是好工作?掙錢多的就是好工作。他們對幸福的理解就是物質和金錢。


當幸福觀太過狹窄,把人生的唯一目的界定在物質上,就看不到其他了,自然常常體會不到幸福,生命也變得蒼白、脆弱、無聊,對社會的承受能力、樂觀指數都會降低,進而放棄生命。


北京有一所學校很少有學生自殺,就是北京體育大學,學生們每天運動,身體健康,會玩,對物質要求也不太高,容易滿足,他們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孩子狹隘的幸福觀與家長的教育觀直接相關。一方面,很多家長的幸福觀就是功名利祿,每天忙着賺錢,沒時間陪伴孩子,親子之間缺乏溝通和親密,沒讓孩子體驗到物質以外的幸福。


另一方面,家長的教育心態過於功利化、浮躁,對孩子寄予的期望太高,喜歡攀比。孩子在日復一日地比較中失去幸福。



在我小時候,只聽說過爬高摔死、下河摸魚淹死的孩子,沒聽過主動自殺的孩子。那時候很貧窮,但是我過得很快樂。因爲社會壓力和學習壓力不大,家裏有很多孩子,父母沒有給我特別高的期望;我經常幫父母幹活兒,會玩又能喫苦,所以過得很快樂。


現在是少子女時代,孩子被家長賦予了無限的期望,一旦現實與他的心理期望不一致,往往就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做出不理智的行爲。


在《顏氏家訓》中,有一句發人深省的話:“父母施教,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意思是,家庭教育要從孩子小時候抓起。我認爲,父母從小要抓的不是知識教育,而是讓孩子體驗幸福,豐富幸福觀,擁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父母是底版,孩子是複印件,父母的幸福觀和人生態度會影響孩子。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說,小時候,他的家裏經濟條件不好,但是父母爲人處世的態度,對他有很深的影響。


父親在當地經常給人幹活兒,從不要錢,只要管頓酒喝就很幸福,活得很豁達,他的處世態度直接受到父親的影響。他的母親心善,而且處理事情很靈活。


當年,她想找個老師輔導俞敏洪功課,但是家裏沒錢,她就和老師溝通:她幫老師看孩子,老師教他功課,用合作的方式達成雙贏。所以,俞敏洪知道解決困難有很多辦法,能夠承受挫折。



專家支招


追求幸福的能力就是生活能力。3歲之前,家長要教孩子自己穿衣、洗漱、喫飯;3歲之後,開始瞭解食材;到6歲時,能夠自己收拾房間、整理文具,學會做一些簡單食物。


給孩子一些空間和自由,讓他承擔一些責任,這樣他不僅擁有生活能力,還會有責任心,更加自信。


生活能力關係到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和未來的生活高度。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有家務勞動能力的人,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是沒有家務勞動能力人的15倍以上,同時,婚姻的質量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指數。一個人的婚姻越和諧,社會對他的認可度越高,讓他感覺更幸福。


所以,讓孩子擁有生活能力,做好建立未來家庭的準備,這是家庭教育的當務之急。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