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後悔幫兒女帶娃嗎?”3位老人的真實回答,說出世間冷暖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7-13

“你後悔幫兒女帶娃嗎?”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戳到了無數老人的心。

在我身邊,每10個家庭,就有7-8個主要是老人帶孩子。

可帶娃不是輕鬆活,是一份沒工資、沒休息、沒感謝的“義務勞動”。

而我聽到的3位老人的真實回答,說出了世間冷暖。

一:“孩子懂事,願意帶”

我小姨就一個女兒,女兒結婚後,她一個電話打來:

“媽,你能不能幫幫我?”

就這樣,小姨從女兒懷孕開始就伺候她,小外孫出生又照顧外孫。

好不容易把孩子熬到了幼兒園,二胎又來了。

小姨以前一個染髮、穿時髦裙子在廣場翩翩起舞的女子,自從接手帶娃後,頭髮慢慢變白了,人也肉眼可見地老了。

聚會聊天時,她一手抱着娃,眼睛還要時不時盯一下大寶,不時地喊一嗓子。

她說,她每天早上六點起來做早飯,白天哄二寶、遛娃、買菜做飯、做家務,晚上陪大寶做手工、做作業。

夜裏還得帶兩個娃睡覺,因爲孩子夜裏事情多,女兒睡眠淺,跟娃睡睡不好,影響第二天工作。

生病時,她經常就是自己熬點薑湯,讓二寶在旁邊自己玩一玩,她眯一會,又迷迷糊糊醒一會看下娃。

她也會委屈。

比如女婿一句:“媽,菜不要做這麼鹹,孩子得喫清淡點。”

又比如女兒一句:“媽,你別老慣着他們,都慣壞了。”

很多次,她也想走,想回家過清淨日子。

可娃肉乎乎的手往她臉上一摸,“姥姥姥姥”地叫着,她的心,就軟了。

“後悔帶娃嗎?”

小姨笑了笑:“有什麼好後悔的,自己的親閨女,我不幫她帶,誰帶?”

說完,她摸了摸手上的鐲子:“我生日時閨女給買的,好看不?”

好看。

雖然帶娃也有委屈,也會很累,也會有想撂下不幹的時候。

但爲人父母啊,哪捨得真讓孩子喫那麼苦呢?

他們寧願自己多喫一些,這樣,兒女就輕鬆一些,孫輩也能幸福一些。

二:“苦是苦,但心甘情願”

我鄰居嬸嬸,2個兒子。

她從大兒子結婚開始,就沒停歇過。

帶完老大的,帶老二的;帶完老二的,老大家二胎來了;這個好不容易上幼兒園了,老二家4年又生倆。

她經常跟我們訴苦:“我這一輩子,帶孩子帶夠了,自己的孩子加5個孫輩,帶了7個孩子,誰有我帶得多?”

關鍵是,老大和老二不在一個城市,甚至隔着好幾個省。

她這幾年,不是奔波在往老大的路上,就是奔波往二的路上。長途跋涉、不斷搬遷、日夜照顧。

說不苦,那肯定是假的。

她跟我們說,有一次,她抱着小孫子下樓倒垃圾,樓道太滑,她連人帶孩子一起摔了下去。

孩子雖沒事,人卻嚇蒙了。

她也扭傷了腳,疼得站不起來。

大家都圍着孩子,急切地查看他的傷勢,兒媳甚至急得都埋怨說:

“怎麼這麼不小心,從這麼高的樓梯間摔下來,把孩子都嚇傻了。”

那一刻,她捂着鑽心疼的腳踝,忍着眼淚,沒做聲。

養傷那幾天,她躺在牀上,不想起來,也不想說話。好幾次,她想收拾東西走。

但乖巧的孫子總是走進房間,用手摸摸她的腳,還學她哄娃的樣子,朝腳上吹幾口氣,說:“吹吹就不疼了。”

最後,她終究還是留了下來。

“你後悔幫兒女帶娃嗎?”

嬸嬸聽到這話時,愣了一下,隨即笑了:“後悔什麼啊,年輕人壓力大,我們做父母的,能幫一點是一點。”

接着,她摸摸在一旁喫糖的孫子:“再說,小孩子也疼奶奶,奶奶就知足嘍。”

三:“我不是爲了回報,而是放不下”

上面兩位老人,都是奶奶帶娃。

而我一位叔,卻是爺爺帶娃。

叔叔老伴走得早,他一個人把孩子拉扯大。

兒子成家後,孫子出生沒幾個月,小兩口就來找他說:“爸,我們倆都上班,孩子沒人帶,能不能來幫個忙?”

他看了看還沒斷奶的娃,說:“那行,我來。”

兒子外出上學工作那些年,他一個人住慣了,平時喫穿隨意。

可帶娃,卻是件講究活。

奶粉要按時按量衝、輔食要搭配、尿布要按時換。

剛開始,他一大老爺們,手忙腳亂,經常把娃餓得嗷嗷哭。

孩子一哭,他就更亂了。

除了背上背個娃,家裏家務、飯菜也不能含糊。好多次,他都快崩潰了。

有時候孫子不睡覺,他就抱着在客廳來回走,唱老歌哄睡。哄着哄着,自己都快睡着了。

有時候兒子心疼他:“爸,你要是忙不過來,要不我們請個保姆吧?”

他連連擺手:“花那冤枉錢幹啥,你不是我一手帶大的?”

兒子看他執拗,也就作罷。

後悔帶娃嗎?

他生氣地說:“後悔什麼?!再說,我帶娃又不是爲了回報,我就是放心不下。”

三個老人,三個“願意”。

這就是中國父母,一輩子操不完的心,捨不得鬆手,也學不會放下。

他們不是真的“不怕累”,而是心太軟。他們怕孩子過得不好,怕孫子受苦。

如果你家裏,也有這樣的老人在幫你帶娃,不要等他們病了、倒下了,纔想起說一句“謝謝”。

別忘了,他們爲我們操心幾十年,從沒討過回報。

不如回到家後,在飯桌上,對他們輕輕說一句:

“爸,媽,辛苦了。謝謝你們。”

他們不一定說話,也可能會客氣地說“沒有”,但他們內心,一定是在笑。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