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喜歡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的人,大多有2個共性

由 第一心理 發佈於 心理

'25-07-14

採訪一下各位,你是屬於那種喜歡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的人嗎?

如果是,那你知道在你另一半的眼裏你是什麼樣的人嗎?

我曾在某乎上看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有一個特別愛乾淨的女朋友是什麼體驗?”

一位網友分享了他的故事:

女朋友的眼睛,像掃描一樣,時時刻刻都在掃描着家裏的每一個地方。

只要被她掃到不乾淨的地方,哪怕上班要遲到了,她也要快速處理掉。

她的眼裏容不下一粒灰塵,不擦乾淨一天都會過得不安寧。

毛巾內褲襪子必須一天一洗,拖鞋早晨要刷好放到陽臺曬。

作爲男友,很開心自己找到一個勤快乾淨的女朋友,但是每天回家又感覺比上班還累。

魚和熊掌豈能兼得,這位網友總體而言,還是開心大於累。

他說他也願意跟女友一起做家務,也很感謝女友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改變。

事實上,我們的生活中不乏喜歡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的人。

這類人,往往有以下兩個共性。

一、很感性,喜怒哀樂,全寫在臉上

喜歡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的人,對細節的洞察力更強。

這就意味着他們相比較其他人而言,多了很多情緒刺激源,從而變得很感性,喜怒哀樂,也全都寫在了臉上。

比如一個愛乾淨的人跟一個不怎麼愛乾淨的人,倆人一起去喫火鍋。

火鍋的油漬落了一滴在愛乾淨的人的衣服上,接下來他(她)的注意力很可能全都被身上的火鍋油漬給吸引了。

他(她)立即站起身來走去衛生間,用清水擦洗,但並不能清洗乾淨,油漬稍微淡化一點,但是油漬浸染的衣服面積,擴大了一倍。

此時此刻,他(她)只想趕緊回去換一件衣服,以至於覺得火鍋都不香了。

另外一個不怎麼愛乾淨的人,即使他(她)身上落了火鍋油漬,也毫不在乎,仍繼續吧唧吧唧地嚼着毛肚,燙着肥牛,喫得不亦樂乎。

這也說明,那些喜歡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的人,在鈍感力方面要弱一些。

鈍感力一詞,是由日本著名作家、醫生渡邊淳一提出來的。

這個詞的意思是說,“對負面情緒、外界壓力或瑣事保持適度遲鈍或淡然對能力”;

通過降低對某些事物的敏感度,減少精神內耗,從而更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喜歡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的人,可以適度增加一點鈍感力,減少些煩惱源,讓自己更開心。

二、有條理,反應快,做事幹脆利索

喜歡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的人,在日復一日的打掃家裏衛生時,就會養成有條理,反應快,做事幹脆利索的習慣。

洗臉後毛巾必須得掛到原來到位置,看見地上有一團水漬,立馬要拿拖把拖乾淨。

換洗下來的髒衣服,白天不洗,晚上就會在牀上翻來覆去睡不着。

這樣的人,在職場也是一把好手。

試問哪個公司,不喜歡有條理,反應快,做事幹脆利索的員工呢?

領導讓你安排一個會議,你把會議安排得井井有條。

上班時,走到電梯旁,領導就在你前面,你一個箭步衝上去,幫領導按電梯,領導面帶微笑,點點頭,表示很滿意。

星期三,領導讓你做個策劃方案,讓你下週一交,結果你星期五就做好給領導發了過去。

你的策劃方案做得又快又好,下次領導還找你。

很快,你受到公司重用,升職加薪,事業一路長虹。

這一切還得源自於你喜歡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養成的有條理,反應快,做事幹脆利索的習慣。

喜歡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的人,需要留意的地方:

從上述喜歡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的人的共性來看,可以說是有利有弊。

好處不用多說,弊端得多說兩句。

最大的弊端,莫過於演變成“重度潔癖”症。

一個有“重度潔癖”症的人,對家裏對衛生條件要求極高。

他們會把家裏劃分成“潔淨區”和“污染區”。像玄關的位置,就屬於“污染區”,臥室、客廳,屬於“潔淨區”。

當他們從外面回家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然後纔在“潔淨區”活動。

至於說,外人到他們家,那是絕對不允許進入自己臥室的。

如果,迫不得已進了,他們會來一次徹底的大掃除。

扔垃圾,對他們而言是一件很頭大的事,手套要戴好幾層的那種。

喜歡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是一件好事,需要留意的是,別讓自己患上“重度潔癖”。

否則會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

喜歡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看似是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能折射出我們的性格特徵,可以稍加留意,以便更加了解自己。

-The End -

作者-而這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