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以上的抑鬱症不是喫藥治好的,而是不治自愈(建議永久收藏)

由 心理師彭玥 發佈於 心理

'25-07-14

接觸過不少抑鬱症朋友,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些最後真正走出來的人,往往不是把希望都寄託在藥物上。有數據能說明這點,美國心理學會2022年的一項追蹤研究顯示,在輕度到中度抑鬱症患者中,約58%的康復案例裏,藥物只是起到輔助作用,真正推動康復的是患者自身思維模式的轉變——說白了,就是不再和自己較勁了,改變了看法。

這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總有人覺得抑鬱症就是大腦裏的化學物質失衡了,必須靠藥才能調回來。其實不是這樣的,藥物能緩解神經遞質的不平衡,但這種不平衡的根源,往往是長年累月的情緒積壓,是那些鑽牛角尖的想法、對自己的苛責、總覺得“我不夠好”的念頭堆出來的。有一位患者說到,她每天喫藥,但只要一想到“別人都比我強”,胸口還是像壓着塊石頭,夜裏照樣睡不着。

很多人治療時會犯一個錯:把“接納”“平等心”當成消滅症狀的工具。比如練“觀息法”,本來是讓你專注呼吸、不管腦子裏的亂七八糟,可有人練着練着就急了:“我都練了一個月,怎麼還是會難過?”這就跑偏了,就像有人把“不糾結”當成了糾結的新方式——表面上說着“我接納”,心裏其實在算着“什麼時候才能好”,這樣反而更累。

真正的“不治自愈”,其實是放下對“治癒”的執念。不是說完全不管它,而是不再把症狀當成必須立刻消滅的敵人。就像天氣有晴有雨,情緒有高有低,本來就是正常事。你越想把“低落”趕走,它越像粘在衣服上的絨毛,甩都甩不掉。反過來,你要是能看着它來,看着它走,不跟着它跑,慢慢就會發現,那些曾經讓你崩潰的情緒,其實沒那麼大威力。

這背後的關鍵,是學會愛自己、接納自己。抑鬱症患者心裏往往有個特別嚴厲的“法官”,一點小事沒做好就判自己“不及格”,別人一句無意的話能在心裏翻來覆去想半天,總覺得是自己哪裏做錯了。這種自我攻擊的模式不打破,喫再多藥也沒用。

就像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說的:“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往往是我們對自己態度的投射。”你不接納自己,就很難真正接納這個世界,更別提從抑鬱裏走出來了。

想轉變這種模式,可以看看《情緒自救》和《抑鬱症打卡自救》這兩本書。裏面沒什麼高深的道理,都是教你怎麼一點點調整和自己相處的方式。

比如《抑鬱症打卡自救》裏提到,“平等心本身就是最終結果”,意思就是說,當你真的能對自己的情緒不評判、不較勁,康復其實就已經發生了。

當然,這不是說藥物沒用。急性期的時候,藥物能幫你穩住狀態,別讓情緒的巨浪把你捲走。但要說徹底上岸,還得靠自己慢慢調整。就像有人感冒了,喫藥能緩解頭疼發燒,但真正好起來,還是得靠身體的免疫力——對抑鬱症來說,愛自己、接納自己的能力,就是最好的免疫力。

給大家一個小建議:每天花十分鐘,試着和自己說幾句溫和的話。不用刻意挑時間,睡前醒後都行。比如“今天有點難,但我已經很努力了”“難過也沒關係,我陪着自己”。開始可能會覺得彆扭,甚至說不出口,但堅持下去就會發現,心裏那塊冰,其實正在慢慢化開。

記住,抑鬱症的康復從來不是一場和症狀的戰爭,而是一場和自己的和解。當你不再急着“治好”自己,反而更容易在不經意間,重新找到生活的溫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