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網上刷到一句話:“愛就是想和你一起喫好多好多頓飯。”
我深以爲然,和愛的人一起喫飯真的會特別香。
想起幾年前,我在醫院陪護時遇到了一對老夫妻。
當時那個老奶奶剛做完胃部手術,喫什麼都沒胃口,老爺爺便每天做飯帶過來和她一塊喫。
兩個老人擠在一張牀上,喫得特別香,湯都喝得乾乾淨淨。
我還誇讚,剛做完手術的老人能有這麼好的胃口不容易。
後來TA們的孩子來陪護,我才知道,老奶奶其實出了名的挑食,偏偏胃病術後只能喫清淡流食,而這些食物恰恰是她最討厭的。
每次奶奶不想喫,已經喫飽飯的爺爺就會重新坐回她身邊,把肉和菜撕成方便消化的小塊,拌在粥裏,一口一口陪着她慢慢喫。
TA們的孩子笑着說,都這麼大歲數了,還非要老伴陪着才肯好好喫飯,真是“矯情”。
但這真的是矯情嗎?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老奶奶在喫飯時感受到的,其實是關係裏最珍貴的安全感(security)。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爲,安全感是指“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面對當下與未來各種需求的感覺”。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一聊:
爲什麼一起喫飯會給人安全感?我們又該如何喫,才能越喫越愛?


喫飯時有這4個動作的人,在向你表達愛意
在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中,安全感的建立主要源於兩個層面:生理和心理。
喫飯正好是一個能夠滿足基本生理安全感的行爲,當生存需求被滿足,人就會開始追求更深層次的心理安全感。
此時,喫飯便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情感意義:
人們期望在滿足生存需求的基礎上,能夠通過“一起喫飯”的互動,從對方身上獲得更豐富的滿足感與安全感。
從心理學視角看,那些能在關係中提供充分安全感的人,一起喫飯時往往會有以下4種表現:
1.考慮到你的口味偏好,主動調整喫飯選擇。
TA能夠在喫飯的時候,尊重你的口味偏好,並主動調整菜品,同時也不委屈自己。
關於這一點,我和我男朋友的經歷就很有發言權。
他和他的朋友都很能喫辣,我雖然也喜歡,但沒那麼能喫。
第一次見面時,我高估了自己的喫辣能力,沒有拒絕他提出的點單需求,結果整場飯局我被辣到瘋狂喝水。
沒想到他注意到了這一點。
此後每次約會,他都會特意找能做清淡口味的飯店,或在點單時特意要求廚房把辣度降到最低。
這樣我倆都能喫到自己想喫的食物,誰也不必做出委屈的妥協。
心理學家Marije等學者的研究發現,當個體察覺到對方調整點單的行爲是出於尊重、照顧,而非被迫的遷就時,會更強烈地感受到被關注,從而對關係產生更高的滿意度。
2.無意識地模仿你的喫飯行爲。
比如:
當你喫飯時,TA會努力跟上你的喫飯速度;
看到你因喫到美味的食物而開心時,TA也會跟着你一起開心;
看到你喝了一口飲料,TA也會自然地跟着喝一口飲料……
心理學家Chartrand和Bargh將這種模仿行爲稱作“變色龍效應”。
它不僅能提升被模仿者對模仿者的好感度,還能使雙方的交流更加順暢。
心理學家Marije的研究也證實,在喫飯時發生的這種無意識模仿,能夠增加雙方的互動頻率,並讓被模仿者感受到一種積極而深刻的聯結與認同感。
雖然這並非TA刻意爲之,但對一起喫飯的人而言,這種模仿更像是一個被關注的信號:
“我會時刻和你保持同頻。”

3.主動和你分享食物。
能夠在喫飯時讓你感到安心的人,往往也更願意與你共享食物。
這或許是因爲,在TA們的依戀模式中,分享食物本身就是一種愛的具象化語言。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的依戀理論指出,個體會因爲童年經歷的不同撫養模式,形成不一樣的依戀類型,從而深刻影響其成年後對待親密關係的態度。
學者Sobal等人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不同的依戀類型,對分享食物的行爲也持有截然不同的態度:
焦慮型依戀者,因在關係中持續感到安全感匱乏,TA們分享食物的頻率雖然很高,但這其實是TA們試圖通過分享,來尋求情感聯結和緩解焦慮的一種方式。
迴避型依戀者,儘管同樣缺乏穩固的安全感,但TA們習慣性地迴避親密感,因此最不願意分享食物,表達愛意對TA們而言也尤爲困難。
而安全型依戀者,因其內心擁有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TA們更傾向主動分享食物,以此表達關愛與支持。
同時,TA們的分享姿態自然而真誠,僅僅是出自對一起喫飯的人本身的喜愛與關照,想讓雙方都在舒適自在的氛圍中,享受喫飯帶來的愉悅感。
4.經常想要和你一起喫飯。
這是因爲喫飯本身是一種能帶來滿足感的活動,它能刺激大腦分泌內啡肽,人會因喫飯這個行爲更加快樂。
心理學家Marije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在一起喫喫喫的過程中,雙方的行爲的同步性,如進食節奏、表情反應等,會進一步促進內啡肽分泌。
這會使個體對一起喫飯的人產生更強的好感,更願意與對方展開合作,並感覺彼此的心理距離更近。
這種現象很契合心理學中的“曝光效應”(Mere-Exposure Effect),指的是人會很容易對經常看到的、很熟悉的他人產生好感。
所以,如果你想增進彼此的好感度和親密度,不妨和心儀的TA多喫幾頓飯吧。


關係好不好,看你們喫飯的樣子就知道
從心理學角度看,我們之所以能通過喫飯這個行爲,體驗到不同程度的安全感,可能有3個原因。
首先,胃是情緒最誠實的器官。
不少研究發現,胃是人體重要的情緒器官,只有捕捉到值得信任的關係和情感,纔會放心將自己敞開。
美國心理協會的研究發現,當個體處於壓力狀態時,負面情緒會刺激大腦分泌5-羥色胺,進而激活副交感神經興奮和腎上腺激素的釋放。
這些分泌的物質會直接影響胃腸系統,讓人出現食不下咽或腹瀉等症狀。
這種反應,其實是一種典型的“戰或逃”機制。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祖先在面對自然災害或猛獸威脅時,會迅速調動腎上腺素,激發戰鬥或逃跑的本能,以求生存。
儘管現代人已經很少面臨類似的生存危機,但深植於基因裏的本能反應還是保留了下來。
這讓我想起朋友小A的故事。
幾年前小A和前男友戀愛時,因爲食慾旺盛胖了十來斤。
男友對此一直心存不滿,但也沒明確表達出來。
直到有一次喫飯,小A點了很多菜,男友突然說了一句:
“我前女友都只喫半碗飯,你知道自己胖是因爲什麼了吧?”
類似的對話在約會中反覆上演,久而久之,小A發現,自己竟然對“和男友喫飯”這樣美好的事情產生了強烈的壓力。
這種壓力讓她在約會時完全喪失了對美食的胃口,但回到家後,她又會餓到狂點外賣。
這是因爲,當個體在親密關係中感受到焦慮、緊張或不安時,大腦會自動捕捉這些情緒信號,並將其傳遞給腸胃。
而腸胃會以“抗議”的方式,幫助我們判斷這段關係是否真正安全、值得信賴。

其次,喫飯,也是一個情緒容納的場景。
家庭治療師薩爾瓦多·米紐慶在對53名患有厭食症的青少年進行訪談治療後發現,TA們無法好好喫飯的原因在於,TA們的家庭沒有提供一個“安全且包容”的喫飯場景。
比如:
TA們要被逼迫喫掉自己討厭的東西;
被禁止點自己想喫的菜;
在飯桌上時常被批評、指責甚至羞辱……
而當這些青少年進入一個沒有批判、控制和被迫妥協的喫飯場景中,TA們反而能放鬆下來,大口地、安心地享受食物。
這背後的心理機制,與心理動力學中的“情緒容器”(Emotional container)概念密切相關。
心理學家比昂(Wilfred Bion)認爲,一個好的情緒容器能讓人感到安全,個體可以將自己無法處理的情緒暫時安置其中,藉助容器的力量逐漸消化和表達這些情緒。
而喫飯,恰恰成爲了這樣一個情緒容納的場景。
前面我們提到安全型依戀的形成,其核心在於個體從小被撫養者悉心照顧,需求被合理滿足,從而發展出穩定而強大的內在自我。
因此TA們能夠在不委屈自己的前提下,恰到好處地照顧他人的口味,主動而大方地分享食物。
TA們就像一個堅固有力的容器,不僅能夠承接自己的情緒,也能穩穩地接納伴侶的情緒,幫助伴侶構建一個安全的情緒容納空間。
回到朋友小A的故事,她也和前男友表達過自己的感受,但前男友卻說:
“我是在幫你減肥,少喫纔會瘦。”
這番話顯然沒有給予小A應有的理解與接納。
對小A而言,和男友一起喫飯,這個本該是情緒容器的場景已經失去了安全性。
她沒有辦法將自己的壓力安置,只能任其層層積累,最終影響了身心健康。
最後,喫飯,能讓人體驗到無條件的關注。
存在主義心理學中有一個“在場”理論:
指的是當一個人身心同時在場時,能讓人感受到無條件的正向關注。
而喫飯是一個很適合創造“在場”的理想場景。
你可以通過喫飯,看見TA是否能考慮你的口味、與你分享食物、尊重你的飲食習慣……
這些細微之處,正是感受對方是否真的“身心在場”、是否在對你展現無條件關注的窗口。
朋友小A對喫飯的恐懼,就是這樣被現在的老公治癒了。
倆人第一次喫飯,面對小A點單時的反覆猶豫,以及喫了幾口就不喫的小鳥胃,他沒有催促或評判,只是溫柔地跟她說:
“想喫就喫,沒關係,喫不完我們可以打包帶走。”
“我剛纔留意到你很愛喫這一盤菜,我們要不要再來一份?正好我也喜歡喫。”
小A說,那一刻她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被看見”。
這份無條件的接納,讓她瞬間放鬆下來,能以更自由的姿態敞開自己,坦然地向對方展露自己對食物的真實渴望。


做到這3點,讓關係越喫越幸福
我看過一句話:“婚姻最妙的狀態,是兩雙筷子共享一桌菜,兩顆心共賞一齣戲。”
你們的親密關係,也可以因爲“喫”變得越來越好。
首先,試着把喫飯當成你們的安全區。
不要將壓力帶到飯桌上,讓喫飯就只是快樂地喫飯。
你可以試着在飯桌上和對方多討論一些開放又輕鬆的話題,比如有趣的八卦、今日的所見所聞、最近在追的劇等。
學者Bushra Yasmeen的研究發現,一個輕鬆的喫飯場景能夠增加親密關係的溝通質量,強化彼此的長期聯結。
需要注意的是,喫飯期間儘量不評判對方,畢竟評判本身也是一種壓力。
當然,如果你是出於關心對方的身體健康,不得不“評判”,可以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
用“我觀察到+我感受+是因爲+我請求”的句式,讓對方的壓力降到最低。
比如,把:“你不要喫這麼多!”
變成:“我看你喫了三碗飯,我很擔心,因爲喫太多可能會讓你消化不良,所以我希望你少喫一點”。
其次,多給對方和自己一些飯桌上的自主權。
如果你們在飲食習慣上非常不一致,並時常因爲飲食而爭吵、被迫妥協時。
試着允許自己或對方點幾道自己想喫的菜,也允許自己或對方不喫那些不愛喫的菜。
這是在向彼此傳遞接納的信號:“不愛喫也沒關係,你在關係裏有屬於自己的喫飯自由。”
最後,嘗試每週3次完全專注地喫飯。
認知療法中有一項針對關係修復的作業,要求伴侶每週要有3次“專注用餐”的時間。
這並不是簡單喫頓飯,而是放下手機、遊戲、一切可能影響喫飯的外部事件。
在喫飯中伴侶要保持眼神交流,輪流分享當日的情緒,同時對這些情緒不審判、不拒絕。
腦科學發現,這項作業可以激活大腦內前額葉皮層的鏡像神經元,讓彼此腦電波同步,也就是俗稱的“心靈共鳴”。
感知到這種共鳴,本身就是一種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會在無形中拉近彼此間的心理距離。


寫在最後
我始終相信,能喫到一起的人,才能穩穩地過到一起。
這裏的“喫”,早已超越了簡單的口味偏好,它關乎飯桌上的一舉一動、流淌的氛圍,以及那些無聲勝有聲的愛意表達。
開心時,最想與之舉杯慶祝的,是TA。
不開心時,最渴望與之一起喫飯療愈化解的,也是TA。
世間越是濃烈深沉的愛意,落點往往不過那最最平實的一句:
“走,今天我們去喫頓好喫的去。”
衷心地祝願你能和你愛的人,一起喫很多很多頓好喫的飯。
世界和我愛着你。
作者:sixer
編輯:老啊嘛、笛子
圖源:圖蟲創意、unsplash、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