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捐贈的舊衣服,配送到非洲後成啥樣了,看完你還會捐嗎

由 家常菜日記 發佈於 美食

'25-07-29

中國出於人道主義關懷,每年都會向非洲捐贈大量舊衣服,旨在幫助那些買不起衣服的貧困人家,可這些承載着善意的舊衣服,運到非洲後究竟成了什麼樣呢?

當中國的舊衣服運到非洲,並不會直接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上,首先會經歷一個消毒程序,然後加工再製造成二次產品,打包分發到幾個地區,最終放到舊貨市場售賣,很多窮苦的非洲人沒辦法直接獲得免費捐贈的衣服,而是由商家從裏面挑選質量較好、看着很新的衣服拿出來售賣,較舊的則以二手價格出售,捐贈的衣服成了部分人賺錢的手段。

從積極方面來看,這些舊衣服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地人民的購買需求。非洲國家經濟落後,人均收入低,約80%的人都穿過二手服裝。對於許多非洲人來說,這些價格低廉的二手衣服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而且,有些捐贈的衣服質量很好,像新的一樣,非洲某些地方製造業不發達,他們對中國衣物鮮豔的色彩很滿意,認爲價格實惠,就算買好幾件也負擔得起。還有部分非洲人覺得衣服上印有中文是“洋氣”的象徵,即便不懂寫了啥,也特別喜歡。

然而,舊衣服流入非洲市場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其一,對當地紡織業造成了沉重打擊。每天加納、尼日利亞等國的二手服裝市場裏,擠滿了進貨的批發商,利潤驚人。例如福建人孫先生在非洲做二手服裝銷售生意,一件舊衣服回收成本不足1元,在非洲卻至少能賣到20元以上。

由於這些進口舊衣服價格低廉,當地人民更傾向於購買,而不是支持本地紡織業。1980年前,肯尼亞還有50萬紡織工人,如今受二手服裝衝擊,紡織業衰退,僅剩2萬多名紡織工人。其二,存在環境問題。

有些捐贈的衣物質量較差,無法再次使用,往往會被丟棄或隨意處理,進而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大量舊衣服進入市場使當地人民購買需求得到滿足,可能導致過度消費和浪費資源的問題。其三,健康隱患也不容忽視。二手衣服如果處理不當,會給當地人的皮膚帶來細菌,損害他們的健康。

此前,肯尼亞、盧旺達和烏干達等東非共同體國家爲保護本國產業,曾宣佈禁止進口舊織物,但幾年後,除盧旺達外,多數東非國家都放棄了這一政策。非洲政府也採取過措施,終止過相關交易。我國則出臺了向非洲推薦人才、提供工作崗位,由他們把衣服引進非洲市場等辦法。

那麼,瞭解這些情況後,我們還會捐舊衣服嗎?捐贈舊衣服本是善舉,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但我們也應該關注捐贈的方式和後續處理對環境和經濟的影響。爲減少對當地紡織業的衝擊,可鼓勵更多合作,支持非洲本地紡織業的發展。同時,要更加重視衣物的質量和耐用性,減少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權衡利弊後,我們依然可以選擇捐贈,但要以更合理、可持續的方式進行,讓善意更好地傳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