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表明:有個人帶出來的孩子,雙商高還有出息,並非是媽媽

由 奶豆爸爸聊育兒 發佈於 親子

'25-07-02

在中國家庭裏,媽媽帶娃,就像是刻在DNA裏的默認模式。

半夜衝奶粉的是媽媽,講睡前故事的是媽媽,輔導作業崩潰的也是媽媽。

就好像,大家心照不宣的認爲,媽媽纔是那個帶娃的“天選之人”。

然而,哈佛大學的一項長達12年的跟蹤調研發現:

有個人帶出來的孩子,雙商高還有出息。

不過這個人並非是媽媽,而是被貼上“粗心”、“沒耐心”、“不會帶娃”標籤的爸爸。

那爲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是因爲在爸爸身上,有三個就連媽媽也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到底是什麼呢?接下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必要時,也可以@一下你家的“甩手掌櫃”哦。

01.爸爸帶娃,是孩子認知發展的加速器

哈佛大學醫學院臨牀兒科副教授約格曼博士的研究表明:

爸爸帶大的孩子,擁有更出色的語言能力,更優異的學習成績。

而爸爸帶娃的方式,也被稱之爲孩子思維認知發展的“健身房”。

爲什麼會這樣呢?

研究人員發現,從孩子學說話開始,與爸爸接觸密切的孩子,往往能接收到更多的詞彙。

再加上男性特有的邏輯表達能力,以及獨特的聲音語調和敘事方式,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最大限度活化大腦多個區域。

試想想,當媽媽還小心謹慎的嘗試用各種疊字來讓孩子理解時,爸爸們通過天馬行空的思維和想象力,已經把孩子帶到了另一個維度。

雖然可能孩子聽不懂爸爸們表達的內容,卻因爲這種“強刺激”,激發了大腦發育,促進了潛能的開發。

如此一來,媽媽們當然略輸一陣。

02.爸爸帶娃,是孩子獨立性的鍛造廠

媽媽帶娃,有什麼特徵?

細心、溫柔,大包大攬、事無鉅細。

可爸爸呢?卻反其道而行之,孩子自己能探索嘗試的事情,從來都不輕易上手幫忙。

之前有一次我在外面喫飯,遇到一個爸爸帶着1歲左右的孩子。

只見孩子趴在桌子上,用手不斷抓着碗裏的食物,往嘴裏喂,從臉上到身上,到處都是飯漬和油膩。

再看孩子爸爸,不爲所動,有一種泰山壓頂卻神色依舊的淡定。

可偏偏這種“粗放”的養育方式,是爸爸帶娃的核心優勢之一。

因爲讓孩子主動探索和學習的這種方式,能夠大大的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與獨立性。

就像青少年研究專家孫雲曉說的那樣:

與孩子相處過程中,媽媽在親密性上更有優勢,而爸爸則更擅長培養娃的獨立性。

並且,值得注意的是,哈佛有一項針對成功人士的研究表明:

從小具備更強獨立性的孩子,長大後成功的概率更高。

簡單來說,當爸爸給孩子提供更多嘗試和試錯空間的時候,不但提升了獨立性,更給他們的身心,埋下了抗挫和探索的基礎。

而這些,恰恰是未來成功的基礎特質。

03.爸爸的社會化陪伴,提升孩子格局和情商

鄰居家的男孩樂樂,從小跟着當工程師的爸爸,去工地、看機械展,時不時的還會參與一些活動和宴會。

也正是這種多元化的生活體驗,讓年僅7歲的樂樂,不管是待人接物,還是表達溝通,都非常自如輕鬆。

其實,這就是爸爸帶娃,會給孩子帶來的“社會化視角”。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的陪伴更多聚焦在生活細節,比如穿衣、喫飯、情緒安撫。

而爸爸呢,則往往會帶着孩子接觸更廣闊的世界,比如修自行車、看球賽、釣魚、露營等等。

這些經歷看似“無用”,卻在悄悄拓展孩子的認知格局,以及教會孩子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

社會學家帕特南在《我們的孩子》中提到:

父親的社交圈,是孩子的“第二課堂”。

簡單來說,爸爸和同事、朋友的相處模式、處理問題的方式,甚至是對女性、弱勢羣體的態度,都會被孩子潛移默化的模仿。

而這些,可能就是一個爸爸,帶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說了這麼多爸爸帶娃的優勢,可能有的媽媽會說:“我家那位真不行,讓他帶娃不是添亂嗎”?

其實,先告訴大家一個“真相”。

普林斯頓大學有一項研究顯示:

剛剛成爲父親的男性,也會經歷雌激素、催產素和糖皮質增加等變化。

啥意思呢?

就是說從身體層面來說,爸爸帶娃時,大腦是非常敏感的,並且身體激素的變化,會讓他們變得柔軟,更願意親近孩子,在帶娃天賦上,也不亞於媽媽。

所以,對於媽媽們而言,一定要先放下心中的“成見”,願意從心底對爸爸帶娃,持開放態度。

做到這一步,媽媽們就可以嘗試着創造機會,讓爸爸們循序漸進的參與進來了。

比如,在下達指令時,儘可能給爸爸具體任務,不要籠統的說“你去陪娃”,而可以換成“今天下午你帶孩子去小區騎平衡車,記得帶水壺”。

再比如,允許爸爸們“試錯”。

他泡奶粉可能笨手笨腳,也可能講錯繪本情節,但別急着糾正,孩子的適應力比我們想象中更強。

此外,也一定要肯定爸爸們的進步。

哪怕他今天只陪孩子玩了10分鐘,也可以說:“今天寶寶玩的很開心,多虧爸爸陪着”。

請相信,在這種誇獎之下,男性同胞們一定會在帶娃路上,愈戰愈勇的。

其實,育兒這件事,從來不是媽媽的“獨角戲”。

正如哈佛大學的研究早已證明: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各自發揮優勢。

媽媽用細膩的愛託底,爸爸用冒險和理性託舉。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被雙份愛滋養,也才能在人生路上,變得越來越優秀,成長爲真正的“人生贏家”。

大家說,對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