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8歲男孩失聯”事件告訴我們:帶孩子出門,要牢牢記住3句話

由 奶豆爸爸聊育兒 發佈於 親子

'25-07-04

最近網上有個事兒,看的我既心痛又鬧心。

整個事件的脈絡其實挺簡單的,但任誰聽了,都捶胸頓足,氣憤不已。

讓我們把視線拉回60多天前。

5月4日,8歲的男孩小樽,在父母的帶領下,跟着哥哥還有堂哥,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前往福建仙遊縣的石谷解山遊玩。

據瞭解,這座山海拔1800多米,並非旅遊景區,但因風景秀麗、神祕幽深,引得不少人前來攀登探索。

在上山途中,一家人有說有笑,倒沒什麼異樣。

可下山時,他們卻做了一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決定:

大家各走各的,等到了山腰處的一個小賣部再匯合。

就這樣,年僅8歲的小樽跟着兩個哥哥走在前面,父母則走在後面。

開始下山後,因爲彼此之間的腳力、體力、遊玩興致,都有所不同,所以慢慢拉開了幾百米距離。

也就是這幾百米距離,給了所有人迎面一擊,也讓一個家庭陷入巨大的悲傷、自責與絕望之中。

時間來到下午2點半,一行人陸續抵達約定的地點,可唯獨沒有看見小樽的身影。

這一下,衆人才猛然驚覺,四處尋找。

只是遺憾的是,在地勢複雜、雲霧環繞的山中,想要找到一個走失的孩子談何容易。

後來,經過50多天的搜尋,所有救援人員掘地三尺,終究沒有等來奇蹟。

6月26日下午6點,在山澗中發現了男孩的身影,只是再也聽不到他呼喊爸爸媽媽的聲音,也看不到他活潑可愛的笑容了。

很難想象,這50多天的日日夜夜裏,在小樽身上,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恐懼與絕望。

也沒有人知道,他是怎麼一個人到了距離失聯地5公里外的地方。

最讓人氣憤的是,在險象環生的山林中,作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父母是怎麼敢如此相信且放心,讓一個年僅8歲的孩子獨行的呢?

當然,事情已經發生,我們再說什麼,也已經無法挽回因曾經的盲目帶來的沉痛後果。

但我想說的是,通過這件事兒,能給我們無數“心大”的家長敲響警鐘。

尤其是又到暑假了,到處都能看見家長帶着孩子游玩的場景。

但是隻要帶娃出門,一定要牢牢記住三句話。

①“要保證跟孩子零分離”

很多家長覺得:“我家孩子大了,懂事不亂跑”。

可現實是,3歲孩子的注意力只有10分鐘,看到會轉的玩具、會叫的玩偶,小短腿說邁就邁。

5歲的孩子開始對世界好奇,可能被一句“小朋友幫我拿一下”就跟着陌生人離開。

哪怕是10歲的“小大人”,也會因爲賭氣躲進人羣,或是覺得家長總嘮叨而故意跑遠。

所以,出門在外,要保證跟孩子“零距離”。

所謂“零距離”,不是時刻拴着繩子,而是根據年齡調整守護的距離。

3歲前,孩子的活動範圍必須在大人手臂能觸及的半徑內,推嬰兒車更得把安全帶扣死。

5歲左右,視線決不能離開超過3秒,不管是去任何地方買東西或者遊玩,都要牽着孩子的手。

10歲以上的孩子,至少要保持在“喊一聲就能聽見”的範圍內,比如在景區排隊時,讓他站在你身側,而不是前後排。

如果說家裏孩子,那麼出門前,就要分工明確,保證一個盯一個,堅決不給危險可乘之機。

②“孩子穿着要顯眼,科技輔助必具備”

我們都知道,老虎都有打盹的時候。

帶着娃出門在外,可能一個轉身、一個眨眼,孩子就會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中。

爲了避免此類突發事件的出現,我們就要從物理和科技的角度,給孩子上一層保險。

就比如我之前帶娃去迪士尼,就學了一招。

很多家長會給孩子穿亮色的衣服、戴熒光色的帽子,甚至在揹包上會貼一些閃鑽貼紙。

後來跟工作人員聊天,他們說這樣的孩子,即使在30米外也容易被識別,找到的概率也更高。

所以,讓孩子成爲人羣裏的“顯眼包”,本身就是一道安全防線。

除了視覺顯眼,科技手段也要“武裝”到位,3歲以上孩子,電話手錶往往就是“保命符”,尤其是那種帶有GPS功能的,提前設置好安全區域。

比如說,以商場爲中心,輻射外圍50米,一旦孩子走出去,能立刻給父母發送警報,確定孩子位置。

③“安全意識要提前教授”

正所謂:防護的終極智慧,是讓孩子自身成爲安全主體。

尤其是帶着娃出門遊玩,這一點更爲重要。

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給孩子灌輸安全意識。

其一,進行角色扮演。

比如用玩具模擬走失場景,讓孩子練習“原地等待”或者“找工作人員”。

其二,準備一些守護小祕訣。

比如給孩子的衣服內側上縫上姓名和家長電話,告訴他“如果找不到媽媽,讓安保叔叔看這個”。

其三,反覆強調。

出門前花上十分鐘,告訴孩子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識。

比如,像是水域、高臺、旋轉器械都要遠離,如果走散了,要站在原地別動,爸爸媽媽會回來找你。

只有把這些細節做到位,才能最大程度上,不用承擔“僥倖”和“大意”帶來的後果。

更重要的是,家長要明白,帶娃出門遊玩,想擁有的是快樂,但快樂的前提一定是安全。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們老家的一件事情。

老家鎮子上有個十字路口,早些年,常出現車禍,基本上十次有七次,都是跟孩子有關。

因爲路口周邊,都是建造的房屋,孩子若在家門口玩耍,可能父母一個不注意,就因爲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情,衝到了馬路上。

那時,過往車輛速度都快,再加上路口沒有紅綠燈,悲劇時不時的發生。

可近十年,這類事情,卻鮮有耳聞。

一方面,十字路口安裝了紅綠燈,過往車輛都會減速慢行。

另一方面,大家看慣了車禍的慘烈,也開始注重對孩子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細節的提及,看護的力度也明顯增強。

所以我想說的是,養育孩子,不要去“賭概率”,更不要盲目的覺得自己是幸運的那一個。

因爲一些事情,但凡有客觀因素顯示它會向壞的方向發展,那麼它一定會出現壞的結果。

就像老話說的那樣: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

而作爲父母的我們,就是要把孩子拽着遠離河邊,並且告訴他們,這裏很危險。

大家說,對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