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沒?帶娃不顯老的媽媽,手握3張“底牌”,張張都是“王炸”

由 奶豆爸爸聊育兒 發佈於 親子

'25-07-06

每次說起帶娃的媽媽,有很多“關鍵詞”就會在腦中閃現。

比如,身材走樣、不修邊幅、眼裏無光,每天圍着鍋臺轉,365天無休等等。

就好像,只要開啓帶娃生涯,疲憊與衰老的痕跡,就在日復一日之中,悄悄蔓延。

然而,人羣中總有那麼一些媽媽,明明都生了二胎了,卻依然神采飛揚,眼神清亮。

甚至有的媽媽,比生養孩子前,還多了一份從容風韻。

看起來,歲月似乎對她們格外留情,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其實,縱觀那些帶娃不顯老的媽媽,她們大多手中都握有3張“底牌”,張張都是王炸,張張都讓人羨慕。

接下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01.有人心疼和託舉

網上有這麼一句話:

有的人,窮盡一生只爲到達羅馬,而有的人,一出生就身處羅馬。

在當媽媽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有的媽媽,可能從一開始,就拿着“華麗劇本”,手握“王炸底牌”。

而“不老的神話”,也不過是順其自然的事情罷了。

就比如之前在網上刷到一則街頭採訪的視頻,有一位40歲的全職媽媽,就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面對鏡頭,這位媽媽沒有半分中年女人才有的渾濁與焦慮,反而眼神清澈如水,像是剛畢業的學生一樣。

哪怕戴着口罩,白皙的皮膚和閃着光的眼眸,都給人一種呼之欲出的“青春感”。

再加上爽朗可愛的性格和表達,讓人不禁懷疑,這真的是40歲全職媽媽的模樣?

在後續的採訪中,我們才知道:

她雖然是全職媽媽,卻與我們刻板印象中的不太一樣。

她每天的主要生活是跳舞、旅遊、彈琴,以及喫喝玩樂。

至於帶娃,也只是心血來潮時,偶爾看看罷了。

那日常花銷怎麼辦?

每個月老公給多少,她花多少,平均下來,在3萬左右。

而孩子,更不用操心,有爸媽一站式帶娃,自己完全不用操心,只需要貌美如花、隨心所欲就好了。

按她的話說,自己夫妻關係和諧,和公婆相處的也很好,生活中唯一的挫折,可能就是彈琴彈不好、跳舞跳不好……

說到這裏,大家應該看明白了吧。

她之所以保持着這麼好的狀態,原因很簡單,背後有人心疼與託舉。

可換作大多數被煙火氣籠罩的媽媽來說,根本沒有這樣的機會和底氣。

久而久之,在沒人分擔和託舉的情況下,只能被一天天壓垮。

心理學有個“壓力緩衝理論”,其中提到:

當一個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時,體內的皮質醇水平會持續升高,加速細胞老化、皮膚鬆弛。

所以說,那些顯年輕的媽媽,未必能有多“能扛”,只是她們的肩膀上,多了幾雙手在幫忙。

02.鬆弛感,是對抗歲月的“美容儀”

朋友小琳,最開始就是個“完美主義媽媽”。

孩子的衣服必須手洗、玩具要按顏色分類、輔食要精確到克數。

爲了不讓孩子喫飯時把衣服弄髒,她每天雷打不動的跟在孩子身後餵飯。

但凡孩子出現點什麼事情,她就陷入自我懷疑之中。

我以前常說她就像是一根緊繃的弦,總有一天會因爲壓力太大而繃斷。

後來,她試着給自己“鬆綁”,允許孩子自己喫飯,哪怕撒的滿桌都是也無所謂。

甚至偶爾點份外賣湊合,也不會上綱上線的自我批評。

慢慢地,再看她,整個人都“軟”了下來,就連法令紋都淡了些。

說到這裏,突然想起《鬆弛感》中的一句話:

真正的鬆弛,是對生活不確定性的包容。

是啊,帶娃本就是一場“失控的藝術”。

孩子會突然發燒、吵鬧、會把顏料塗在牆上,會在商場裏哭鬧不止。

若是面對任何事情,都過度緊繃的話,那麼總有一天,就會被自己心裏的期待擊垮。

而那些鬆弛的媽媽,會把每一次的“意外”,當作是孩子成長的信號,以及“親子互動的彩蛋”。

當媽媽們放下焦慮,保持情緒穩定,那麼身體裏自然會分泌更多的“快樂激素”,讓皮膚更光澤,狀態更顯年輕。

03.保留“除了媽媽之外”的身份

前同事王姐,兒子已經上初中了,但她的狀態卻出奇的好。

有不少人問她的保養祕訣,但實際上,只要翻閱她的朋友圈,就能找到答案。

她的朋友圈裏,既有給孩子做的愛心早餐,也有自己畫的油畫。

既曬和孩子去迪士尼遊玩的親子照,也發和閨蜜爬山的小視頻。

有次跟她閒聊,她就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最怕的不是辛苦,而是孩子有一天問我,你除了管我之外,還會做什麼?

想起心理學中的“角色理論”,其中有段話指出:

當一個人長期只扮演單一角色時,自我認同會變得脆弱。

而那些不顯老的媽媽,早在生命旅程中,經營着自己的“第二人生”。

比如,有的人會重拾學生時代的吉他,有的人會報班學習花藝,還有的人,在網上分享育兒的經驗。

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事兒,恰恰是抗老的“祕密武器”。

首先,它們能激活大腦的“獎賞機制”。

比如,學新技能時的成就感,完成一幅畫時的滿足感,都會刺激多巴胺分泌,讓人從“帶娃的疲憊”中抽離。

其次,它們能拓展社交圈。

和同樣學廚藝的媽媽組局,和讀書會的姐妹聊天,這些社交互動不但能爲彼此提供情感支持,而且還能重新找回“被需要”的價值感。

這種多維度的身份認同,會讓一個人從內而外散發出活力。

就像《成爲》這本書裏寫的那樣:

女人的生命從不該被單一身份定義,你可以是母親,也可以是自己。

其實,那些帶娃不顯老的媽媽,從來不是“不累”或者“不苦”,而是她們懂得:

在愛孩子之前,要先學會愛自己。

畢竟,一個容光煥發、眼裏有光的媽媽,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

而孩子,也會在媽媽潤物無聲的影響下,變得越來越優秀且豐盈。

最後,願每個媽媽在帶娃路上,既做孩子的鎧甲,也做自己的太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