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格局”的爸爸,會常對孩子說4句話,娃進入社會更容易成功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7-07

在很多家庭裏,爸爸不善言辭,多是“父愛無聲”。

他們更擅長賺錢養家,卻很少用話語去鼓勵、引導孩子。

但其實,孩子最缺的,恰恰是爸爸的這幾句話。

因爲爸爸象徵力量、強壯、權威。

如果爸爸能在關鍵時刻說上幾句有力的話,那會在無形中,給孩子撐起一把“大傘”。

有“格局”的爸爸,會常對孩子說4句話,娃進入社會更容易成功。

一:“你可以的,爸爸相信你。”

很多孩子的成長,差的不是能力,而是一句肯定。

他不是不聰明、不勤快,而是心裏沒底,總怕自己做不好,怕被笑話,怕失敗。

這個時候,如果爸爸能拍拍孩子的肩,說一句“你可以的,爸爸相信你”,比什麼雞湯道理都更有力量。

我們很多時候,會聽到一個概念,叫“自我效能感”。

意思就是,一個人願不願意去做一件事,關鍵看他心裏有沒有信心,他自己覺得他行不行。

如果從小就被爸爸認可、支持,孩子心裏自然更有勇氣去嘗試,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強。

反過來,孩子若老是聽爸爸說“你做不好”、“我就知道你會出錯”,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偏低。

他就會慢慢變得膽小、退縮,不敢拼、不敢冒頭。

一個爸爸常對孩子說:“爸爸相信你,你可以的。”

那孩子感受到的,是信任。即便他目前做不到,但他也會在這份信任裏,越做越好。

所以,別小看這句“你可以的”。

孩子小時候聽多了,長大以後,遇到難題時,他也會習慣性地告訴自己:“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二:“不怕犯錯,咱們一起想辦法。”

孩子成長的路上,難免會出錯、做錯決定,甚至被老師批評、被同學排擠。

這個時候,爸爸的話就特別關鍵。

有的爸爸會下意識地批評:“怎麼又做錯了?”、“你這樣怎麼行?”

孩子聽了,就會開始害怕犯錯,做事畏手畏腳,遇事總想回避,不願主動承擔責任。

但格局大的爸爸。會換個角度說:“不怕,咱們一起想辦法。”

這句話其實並不簡單,因爲它不是直接替孩子解決問題,而是告訴孩子:

“出錯是正常的,關鍵是,你不是獨自面對。我在這兒,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

我們平時也會有這樣的經驗: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有人陪着、有人信任,我們就更理智,更容易找到辦法。

對孩子來說,這也是養成“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第一步。

我家樓下的小男孩,他就特別信賴他爸爸。

有一次,一羣小孩玩,他們不小心把鄰居曬在外的新被單弄髒了。

一羣孩子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有個別孩子跑了,留下來沒跑的,害怕得互相問:“怎麼辦?”

樓下男孩站出來,安慰大家:“沒關係,去找我爸爸,他會幫助我們的。”

據說,後來他爸爸帶着孩子們去找到鄰居道歉,還問鄰居看是把被單洗洗還過來,還是新買一牀作爲賠償。

鄰居當然也沒爲難他們,自己重新洗了。

遇到事情,孩子不是推卸責任,也不是逃避問題,而是找到信任的爸爸,一起面對,一起解決問題。

這樣的孩子,勇敢、獨立、有擔當,他將來進入社會,遇到風浪也能穩住陣腳,不慌不亂。

三:“我聽到你說的了。”

我們總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只要聽我們的安排就好。

所以,面對孩子的意見,我們很容易張口就來:“你別說了!”、“你懂啥?”、“聽話。”

這樣的語氣用多了,孩子慢慢會覺得:“我說的話,沒有人聽,我的意見不重要。”

時間久了,他就不願表達、也沒自信表達了。

有格局的爸爸,會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你雖然還小,但你是一個有想法、有價值、有資格被尊重的人。”

這並不是“慣着孩子”或者“什麼都聽孩子的”,而是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

比如,孩子發表意見時,爸爸會認真聽,不隨意打斷;

孩子反對時,爸爸不會馬上否定,而是試着先聽孩子講,甚至會認真考慮他的意見。

這樣的爸爸,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還會讓孩子打心裏建立起“我很重要”的感受。

一個從小覺得“自己很重要”的人,長大後,就不會變得討好他人,也不容易自卑,不會什麼都遷就別人。

他該爭取時,敢爭取,有分寸、有主見。

這一點,對女孩尤其重要。

將來她在愛情婚姻裏,會因爲尊重自己、愛自己,而贏得伴侶的愛和尊重。而不會在感情裏迷失自我,愛的卑微。

四:“爸爸也不完美,但我一直在努力。”

很多爸爸,習慣在孩子面前扮演“強者”的角色,生怕暴露自己的軟弱和失敗。

但其實,孩子並不需要一個完美無缺的爸爸。

他更需要的,是一個真實的、也會犯錯但能承擔失敗的爸爸。

格局大的爸爸,不怕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也會犯錯。

他也會跟孩子坦白:“原來這件事爸爸也做錯了,看來爸爸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當孩子看到,原來大人也會犯錯,原來做錯了,只要改正、努力變好就行了。

他面對錯誤和失敗時,就會更坦然,也有能力去面對失敗,讓自己變得更好。

一個坦誠面對自己不足、並願意努力改善的爸爸,就是孩子最好的成長榜樣。

爸爸多說以上4句話,孩子的人生,就會因此而變得與衆不同。

Scroll to Top